近年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的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卓有成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亦涌现出不少亮点鲜明且效益显著的海绵项目,如四川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项目,其采用的“彩色透水整体路面”,全透水结构满足优质海绵体的关键要素。
但部分公园采用了大面积的透水地面铺装材料,因周围商业住宅较多,加之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化学腐蚀及风化,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原本红、黄色的透水铺装路面出现褪色现象,甚至有的公园绿道路面会出现泛白的斑块。据悉,同普通水泥路面一样,透水混凝土在铺装完成后,由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会随着水分从内部迁移到表面,经过自然蒸发后,氢氧化钙结晶会析出形成白斑出现泛碱现象,这也是透水效果差的体现。
透水铺装是海绵建设最常用、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也是影响全域渗水的关键一环。大多数海绵项目的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场景搭配,透水铺装一旦无法有效渗水,积水后会导致区域内形成径流污染,汇入海绵项目里地势较低的水池、湖泊等,可能会造成水体浑浊、湖面漂浮物众多等问题,影响水景观生态性、观感性和安全性。因而在选用透水材料和建设管控方面尤为重要。
选用优质的产品、材料或技术,要注意透水铺装等材料的技术参数,在招标程序中增加投标方的现场打样等环节。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时应加强专项审查,项目建设完成后要落实责任。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以及涉及材料供应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按照规定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通过设置永久性标识,对项目责任主体和项目负责人进行公告公示,使工程质量终身有保。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还需因地制宜,不能套用一种模式,应针对小区的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