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的千里汉江第一隧完成首节沉管精准沉放对接,实现了沉管隧道建设在技术、装备、材料等方面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并在工程建设中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建造。
智能化:将沉管装进“育儿箱”
作为工程主体,在建设者眼中,沉管就如同婴儿般娇弱宝贵,须在各个环节给予最周密的照料,重要工序更是马虎不得。因项目体量大、施工战线长,用到的设备种类多达14种,高峰期一天投入140多台。“我们在塔吊上装了钩头可视化系统和动力卷扬可视化系统,可实时采集吊钩工作状况,及时将影像传输至驾驶室,解决了吊距超高、操作人员视线存在盲区的问题。系统自带限位报警装置,临近上限位和下限位就会报警,相当于现场配备了一位不用休息的‘安全员’。管理人员也可随时通过手机实时掌握塔吊工作状态,及时作出预判。”在东汊工区沉管管节预制施工现场,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部长李瑞介绍。
在沉管温控及养护方面,项目部采用了中交二航局研发的混凝土智能温控及养护系统,该系统具备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养护区域环境温湿度控制及工况信息实时监控三大功能。技术人员在混凝土里埋置了温控元件,实时采集、存储、分析数据,并预警和自动控制,管理人员可随时监测沉管受力等情况,监控浇筑过程中整个沉管的应力应变,防止混凝土因温控措施不到位出现危害性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沉管内部采用超声雾化机封闭养护,同时,实时检测沉管内部湿度,均匀保湿;外部采用养护棚保温结合外表面覆盖保水养护,保证局部环境温度变化可控。
目前,混凝土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搅拌站、深基坑自动化水位监测系统、全自动液压模板台车等智能技术在项目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慧“基因”:引领基建工程产业变革
“作为二航局重点项目,我们更关心施工组织和风险化解,因而对于安全方面的信息化投入是必需的,这是基于现实的选择。”项目部执行经理孙晓伟口中的“现实”指的是:保证沉管一百年不出问题的国际一流高设计标准;国家一级水源地、省级生态公园的高环保要求;5.4公里陆地、水下深基坑群施工的高安全风险;全断面顺浇、先铺卵石基础的高技术难度等多项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国内国际罕见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决定,以新技术为先导,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注入智慧“基因”,实现由“二航制造”到“二航质造+二航智造”的跨越。
目前,项目沉管浮运、对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套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全过程监控系统引起众多单位高度关注。它将环境条件监测、缆力监测、端封门应力应变监测、多波束测深系统、北斗定位系统、水下摄像系统、压载水控制系统等众多黑科技集成在一起,通过阿里云服务器大数据分析,最终以交互式三维立体模型的方式直观呈现给现场施工人员。通过自动化实时监测,可实现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全过程可测、可视、可控。尤其在沉管对接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文环境,可以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将大大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宋文健认为,用智能手段进行安全管控,有效引导了工人主动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不久的将来,将出现一批掌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沉管预制等智能技术的产业工人,一场由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孕育。 (朱晓 向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