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这为企业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企业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扎扎实实围绕核心技术进行研究。
徐征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一,支持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以市场为纽带,链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五大创新主体,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到市场终端的全链条平台,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
第二,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具备天然的创新动力。科技创新并不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企业牵头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能够及时、准确、有效获取客户需求并反映至技术需求,并将新兴前沿技术应用潜力转化成现实的市场供给。
第三,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企业要主动抓住“十四五”时期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机遇,依靠国家平台的制度优势、资源优势,以科研项目和课题为契机,整合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大视野、大格局加快形成企业跨界创新生态。当前的科技创新呈现交叉、渗透、扩散、融合等特征,跨界合作也将成为常态。
第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近年来可以看到,国内一些大企业、骨干企业等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介入国家核心产业创新,形成了突破核心技术和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也激发了产业生态圈内众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通过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使大企业成为行业“创新引擎”、小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第五,支持企业创新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尤其是要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格局、增强科研职业荣誉感尊严感自豪感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技术的氛围,让企业的科研骨干团队能够自发塑造“工程师气质”,主动接触新科技、拥抱新科技、实践新科技,更加凸显工程师职业的伟大。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实施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创新政策。
与此同时,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这既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徐征认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融资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高质量的基建将助力经济加快向低碳转型。当前:
一是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基建企业加强绿色建造技术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不断完善绿色基建产业链和提升一体化集成实施能力,研发绿色基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基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并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推进。
二是要加大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固废处理、城市河道等环保工程建设投入规模。
三是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要统筹考虑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矿山、农耕用地生态修复,加大乡村河道生态化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生态廊道联通城乡,发挥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带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只有广大乡村绿色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