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陕西建设

从陕建看全国最大面积鲁班奖的诞生

—写于陕建集团西安交大创新港项目荣膺群体鲁班奖之际 □侯薇 白晓宁

编者按 2月23日,伴随着中国建筑业协会对2020-2021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入选名单的发布,我国建筑业史上首座超大型群体鲁班奖耀世出炉,惊艳了世人的目光。它,就是由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建集团)总承包建设的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

交大创新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沣西新城渭水河畔,其中科创基地(以下简称交大创新港)项目共包括52栋单体,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在这个项目的建设中,来自陕建集团的建设者们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仅用240天就完成了该工程159万平方米的悉数封顶,用677天实现了全部52栋单体的竣工交付,用1281天完成了交大创新港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1750亩渭河滩到全国最大“鲁班”的华丽转身。

有人说,这是个传奇!然而目前正矗立于陕西西安沣西新城渭水河畔的交大创新港则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不光是个传奇,更是个奇迹!正是陕建集团的建设者凭一己之力(施工)毅然擎起了这座全国最大群体鲁班奖的丰碑。

统一队形从练习“齐步走”开始

2017年年初,陕建集团作为陕西省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建设交大创新港、助力“交大”二次西迁的重任。中标书里明确指出,52栋单体、159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必须赶在600余天完成。熟悉建筑行业的人都清楚,不说创优与否,正常四到五年的工期要用两年来完成,仅工期这一项就足够令人窒息。加之交大创新港是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百年交大再次弘扬“西迁精神”,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全新舞台,不仅建设意义重大而且社会关注度也极高……

面对着这个集团历史上承建的面积最大、造价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广以及总包难度最大的项目,陕建人没有气馁,他们秉持“共赢”理念,坚持谋定而后动,运用一系列管理“组合拳”成功打开了建设局面——

开工伊始,陕建即将创新港果断定位为集团“五个一”工程,即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流的项目经理、一流的项目管理团队、一流的施工质量。并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和项目经理部,由全国政协委员、陕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亲自坐镇担纲项目建设总指挥。

与此同时,应“五个一”要求,创新港项目建设指挥部及项目部人员配置尽显高标准,比如所有管理人员均来自集团总公司及下辖二级集团公司各专业精锐力量,项目经理更是由全国优秀项目经理、曾任陕建七建集团董事长的沈兰康亲自担任。

在此基础上,项目根据工程实际树立了同一管理、同一标准、同一目标、同一梦想的“四同管理”理念,并确定了以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策划、统一工艺为内容的“五个统一”做法。

目标有了、理念有了、做法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实施,而要实现“五个统一”首先要做到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

“刚来项目的时候,指挥部每天都会组织我们看电影,《塔山阻击战》《桥》等一个又一个电影看得人热血澎湃,看完还要谈感受。”5号文科楼项目经理冯亚平说“最后,为了加强各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紧密配合,指挥部干脆把开会挪到了吃饭的时候,这一系列做法就犹如在让我们反复练习齐步走,走着走着,大家的思想和步伐就都统一到了一起……”冯亚平接着说。

在确保了13家参建单位项目领导的思想和步伐统一之后,指挥部开始在如何实现全员齐步走、工程建设齐步走、工程创优齐步走上下功夫。

试想一下,13家单位、1600余名管理人员和3万余名劳务工人,正常情况下光拢在一起就十分不易,更不要说齐步走。但是,在陕建人的眼里没有不可能。“这次不光要走,而且要走得整齐、走得铿锵有力、走出陕建人的虎虎生威!”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项目为创新港量身定制的又一个铁腕级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它,就是“六比六赛”。

史上最残酷的“六比六赛”

2017年2月26日项目启动、3月25日实施土方开挖……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2017年6月创新港项目全面冲出正负零。值此机会,一场以“追赶超越争创一流”为主题的“六比六赛”也正式开启。

“这是我经历过史上最残酷的六比六赛!”学生宿舍BC区项目经理帖秋由衷地说,“十余家单位同台竞技,稍不留神就会被刷下阵来,拿不到奖金是小事,但被公司领导约谈,伤及颜面这是大事!”

为了保住里子、进而挣足面子,那个时期大家都是想方设法铆足了干劲往前冲。其间不乏有些单位动用无人机对“对手”单位展开侦查,为的就是不被轻易刷下阵来。

足足两年,1750亩的创新港工地就犹如火热的战场。5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22家专业单位、135家劳务企业及3万余名劳务人员联合作战;96台塔吊、160部施工电梯共同作业;520辆施工车辆来回穿梭;216台大型机械、24小时接力作业。在这里,大家比安全管理到位,赛安全生产;比工程一次成优,赛工程质量;比工序安排合理,赛施工进度;比现场策划先行,赛文明施工;比治霾环保落实,赛绿色施工;比人文关怀至上,赛后勤管理。

持续火热的劳动竞赛,带动了比、学、赶、帮、超一直在路上,因此也激发了各参建单位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竞争热情。据统计,这一时期,项目共完成了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2万吨钢筋绑扎,2万平方米钢构件加工、42万平方米的各类吊顶、87万平方米的各类外立面装饰、25万平方米的各类屋面工程及64万米无吊顶走廊的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室外道路及绿化等,各项建设成果相当惊人。

有人曾感慨,“六比六赛”在其他项目也经常搞,但大多虎头蛇尾、无疾而终,怎么同样的东西到了创新港,不但被坚持了下来,而且还一坚持就是两年呢?

对于质疑,其实创新港独一无二的“六比六赛”制度早已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实施周评月奖;在检查中,对“创新”及“创新”得到普及的加分;推行只奖不罚,实行按竞赛排序座次,对最后一名由项目约谈,连续最后一名,由集团约谈。通过上述措施为“六比六赛”注入灵魂,与此同时,通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平凡的事情持续做,从而取得了最终不平凡的效果。

放下指挥棒当起装台人

在创新港上的每一天都是争分夺秒的,特别是在“六比六赛”的持续高压下,项目上的每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经受着日复一日地严重消耗。

看着战友们在前线挥汗如雨,项目领导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能让大家流血流汗再流泪!”抱着这样的想法,项目领导主动放下指挥棒,当起装台人。他们从陕建员工和劳务工人实际需求出发,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通过一套“服务”组合拳成功化解了持续鏖战带来的各方面即将消耗殆尽的危机,并把指挥部的温暖送到了项目每一个人心间。

2017年,对创新港来说是主体大干快上的一年,也是参建员工夜以继日高负荷运转的一年。到了2018年,项目全面进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阶段,施工难度更为复杂,建设压力也愈发巨大。面对一轮接一轮的严峻考验,项目上的大多数人都有些绷不住了,长达一年的高强度作业早已让他们心力交瘁。

就在项目管理人员普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项目党总支及时组织了一场家属探亲活动。活动当天,当久未谋面的妻子和孩子出现在各位丈夫、爸爸面前的一刹那,全体项目管理人员的心都被融化了。一年多来积蓄在大家心里的辛苦、辛酸得到了彻底释放,精神也好像重新上满了发条,变得斗志十足。

“没有项目上的人文关怀,2018年我们真的很难坚持下来……”,时任医学化工板块项目副经理郭伟有感而发地说。

在创新港,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为了深度践行合作共赢理念,项目创新打造了互联网+服务职工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服务宽度、提升服务高度、增大服务广度,通过各项措施、多项机制将“雪中送炭”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针对农民工,项目首创“十项服务”,即设立劳动者工会、免费体检、免费培训、夫妻房、幸福小路建设、加装热水龙头和购物小洞、每间宿舍配备空调、现场设立劳动者服务站、组建1+X+100微信群、公开维权告示牌。通过这十项服务措施的有效落实,为项目与参建单位、劳务企业及相关人员搭建起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同时,建立“4+2”工作机制,即4(领导、预警、举报、处理)+2(扫黑除恶、黑名单),通过实施将项目对135家劳务企业3万余名农民工在政治上的爱护、生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帮扶落实到了每一个人、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点滴。

与此同时,项目加强后勤管理建设,并将管理内容纳入“六比六赛”范畴,以表现为大、体现为情、特色为实的管理服务,带动了“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建设者的后顾之忧……

如此种种,在创新港长达两年的建设历程中,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港人文关怀模式,并切实发挥了凝聚各方力量、建设攻坚克难的堡垒、引领促进项目高质量发展等积极作用。

创新为创新港点亮领航灯塔

创新港,顾名思义,创新的港湾。其实只要认真观察创新港的建设历程,就不难发现,创新一直是其一以贯之的主旋律。

如前所说,在创新港建设中,诸如“四同”“五个统一”“六比六赛”等各项创新几乎遍布项目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它们看似无关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而其中引领它们的正是“党建”。

陕建创新港项目党总支成立于2017年4月5日,隶属集团党委,是陕建集团“支部建在项目上”的一个示范点。在项目建设中,创新港党总支从新时期党建工作总要求出发,结合项目实际,突出六个引领(政治引领、创新引领、作风引领、文化引领、发展引领、服务引领),通过一个个会议、一次次培训、一类类表彰、一期期活动、一场场竞赛、一项项服务,树立起了“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鲜红旗帜,从而将党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在创新港项目上,党建引领的不光有管理创新,更有技术创新,其中,“粗粮细作”便是其显著代表。

拿创新港的52栋单体来说,其中有92%都设计为简装,用料极其普通,特别是8#楼博物馆更是“全素颜”呈现;另外,为便于检修,项目18个核心区的机房、桥架、电缆、各类管线全部采用“裸装”、无吊顶遮挡、铺装效果一目了然;与此同时,科研实验室以及地下室车库大面积采用混凝土地面,其中后者更是实现了630米,38000余平方米无结构伸缩缝施工……

除了这些在工程细节方面的匠心独运,项目还从工程宏观上下功夫,通过打造十大亮点,让创新港卓尔不凡。比如,全程运用BIM技术、建立全国领先的5G校园;采用分布式能源,树立全国最大无干扰、“零排放”地热供热项目典范;再比如,利用“移东补西”,就地回填,实现200万土方“零外运”以及布设72762平方米的空中花园(陕西省一次性栽种规模最大绿化项目),营造“会呼吸的建筑”等等。

在创新港项目上,像这样的创新性做法还有很多。据统计,仅建设部推广的新工艺新技术该项目就应用到了10大项49子项。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开展“五小创新”活动,项目共研发并总结了包括BIM+3D的建筑模型模拟拼装实施技术在内的小成果共计84项,这些小成果连同上面的大应用一起共同发力,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创新港项目逐渐拥有了精品的光辉。

困难面前陕建男儿勇担当

“就算把命搭在这,我也要把这个事干好!”这是2号巨构安装经理徐波主动请缨要来加入创新港大会战时对2号巨构项目经理王帅峰所说的一席话。谁料想,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表态到最后竟一语成谶。

2号巨构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在建设中,该项目团队不光紧跟“六比六赛”潮流、大力追赶超越,而且主动发起了“启航创新港、决战渭河滩”活动,以一轮更比一轮强的战斗热情持续推动工程进展。那一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困了随便找个地方眯一会,醒后继续再战,饿了也是在工地上简单对付一口,一群人就地而蹲,一袋馍、一盆菜、一锅汤即是他们当时用餐时的真实写照。

“在创新港上的日子过得很快,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经常是闻到槐香了才知道春天到了,感觉到热了才知道夏天到了,再到冷得扛不住了才意识到是冬天来了……”王帅峰说。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就是在这种忘我的状态下,2号巨构迎来了从开工到封顶再到竣工、交付,直至荣膺鲁班的华丽转身。

鲁班奖公示当天,人人笑意满盈,只有王帅峰的内心想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想起刚来项目时,徐波在自己面前立下的“豪言壮语”,再看看眼前这个因为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冠心病、心脏搭桥)、连最爱喝的酒都不得不舍弃的80后汉子,王帅峰的眼眶湿润了。

“他是正儿八经的搭了半条命在这……”王帅峰无比心疼地说。

在创新港项目上诸如徐波这样舍己为公的人还有很多。如医学化工板块项目副经理卫煜华几乎每年都要进一次医院,虽然出院后身体依旧羸弱,但他却不允许自己掉队,坚持回归岗位和同事们并肩战斗;又如1号巨构管理人员黎力,其家离项目只有一河之隔,就这近在咫尺的距离也没能吸引他常回家看看,妻子因此埋怨,说他就是那现代版的“大禹”;再如1号巨构项目经理王佳连续3年撇下家人,和员工一起在工地上过“中秋”;还有项目园林北区生产经理王稳,因为忙于工作、导致婚期一拖再拖。事后同事笑嘲,“王稳名字稳,但办事(结婚)不稳”,而这位准新郎非但不反驳,反而自嘲“这下算是给媳妇留下余生收拾我的借口了!”

其实,徐波、卫煜华、黎力、王佳、王稳只是陕建创新港广大建设者们中的一个缩影。为了将创新港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些建设者们舍小家、顾大家,执着坚守、孜孜付出,用胸中的信念与担当毅然擎起了“创新港”精品的丰碑。

1281天触摸鲁班奖至高荣光

从2017年3月25日土方正式开挖,到8月2日明确提出将鲁班奖申报从原本计划的1栋提升为群体;再到2019年4月22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项目为西安交大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知名学府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截至2020年9月26日,项目跨越了一道道难关、经历了无数次艰辛,先后通过了“华山杯”“长安杯”“鲁班奖”现场复查验收,并以又好又快之势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鲁班奖群体创优)。

业内人士纷纷感慨:“干完就交工、交工就使用、使用就验鲁班奖,这家伙太快了!”

更有甘肃建设集团的同行发出由衷的赞叹,“咱们的鲁班奖都是修出来的,只有人家这才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连皮3年,哪有时间修吗?”

曾经项目邀请住建部、中建协、中施协相关专家来项目指导,希望能够多吸收一些专业性意见,方便帮助项目建设。虽然每次来的专家不同,但大家在看完现场的表现却神同步“震撼,太震撼了!”与此同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项目自建设以来,先后接待了中、省、市各级政府、行业、单位累计50余家近4万人的观摩考察。几乎每一次,观摩团的目光都会被“全素颜”实体和超大型地下室车库所吸引。当了解到,一般地下车库都采用砂钢石设计,外表虽然光洁如镜,可使用起来却嘎吱乱想,而创新港使用的最为普通的混凝土地面,造价只有前者的几百分之一,但其使用效果却非常优良,不仅防滑还静音,最最重要的是长达630米的长度、38000余平方米的面积,竟然做到了全场没有一条结构伸缩缝时,所有参观者均表示——叹为观止!

其中不乏有许多业内人士关注造价,当听了项目人员介绍52栋楼、159万平方米,连设计带施工,带网络、带供暖、带海绵城市、带空中花园等等全部下来只用了70多亿元,平均造价不足5000元/平方米时,对方当场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共赢为创新港插上远航的帆

回顾创新港的建设过程,陕建人在这里展示出来的有自信、有拼搏、有奉献、有创新,更有那“共赢”在熠熠闪光。

比如,建设初期,陕建集团就从业主需求出发,积极优化设计方案、引导施工进展。工程前期,他们远赴香港、澳大利亚知名大学考察,将世界一流大学经典的设计元素引进到了创新港项目上,并根据工程实际予以升华,通过高大门洞、窗、落道门的应用为项目注入了恢宏大气的国际化色彩。

再比如,建设中期,他们摒弃私利,主动提高建筑质感、增加施工步骤、提升建造难度,着力打造内实外美、纯素颜、高质感的工程内涵,实现了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神奇效果。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制定创新港独有的管理模式辅以创新,不断为施工“加速”,巧妙的“躲过了”人工、材料等的“疯狂”涨价,仅此一项大约节省开支7亿元。

到了建设后期,他们将空中花园原本准备采用的南方树种进行了替换改良,使其更具属地性、更易存活,同时又保留了其原有的观赏性,让这些树从栽下那一刻起即成为永恒……

如此种种,在创新港,陕建人用行动展现了对业主的足够赤诚。而业主也是出于信任,将创新港二期高端人才生活基地、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上百万平方米的工程继续交予陕建建设,以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其实,之于创新港,它所创造的不仅仅这些。

“在这里,我们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士气、凝结了陕建的力量!”

正如沈兰康所说,陕建在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成果是惊人的。据考察,当初奋战在创新港上的陕建员工几乎都已经成长为集团各大重点项目上的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骨干,而那些曾经的创新港骨干也早已被各自公司委以重任,成了数一数二的核心级管理人才。

除了这些,创新港还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规模集群工程管理模式,为社会树立了低碳、绿色、文明、环保的标杆,与此同时,也为纳税、解决社会人员就业、维持“六保”“六稳”等做出了极为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创新港不只是共赢,而是双赢、是多赢,是所有互赢的升华!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香满园。现在,伴随着这座全国最大(面积)鲁班奖的诞生,陕建人业已完成了一座沉甸甸“小金人”的托举,同时,与之一起举起的还有那无限可能的中国建筑的希望!

2021-03-11 —写于陕建集团西安交大创新港项目荣膺群体鲁班奖之际 □侯薇 白晓宁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045.html 1 3 从陕建看全国最大面积鲁班奖的诞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