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材与装饰

建材行业如何为绿色低碳做贡献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达峰、碳中和”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传统行业的建材行业,如何坚持绿色低碳,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做贡献呢?对此,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有些什么建议和良策呢?

彭寿: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带来了关于加速绿色材料建筑应用助力碳中和的建议。

彭寿认为,绿色建筑是低碳减排的重要抓手,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的引领支撑。虽然近年来国内绿色材料研发生产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与绿色建筑普及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彭寿建议:一,绿色材料的应用突破在于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建议住建部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改造使用节能玻璃、发电玻璃、储能等绿色材料,明确新建建筑碳减排指标,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使“材料先行”转化为“应用领跑”。二,示范引领是发挥绿色材料应用“乘数效应”的关键。建议住建部加快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建设,将产业基础好、示范应用广、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列入国家智慧能源城市建设试点,对关键材料研发生产、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智能电网改造升级、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技术、资金、政策扶持,为城市探索零碳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王翠坤:注重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翠坤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提案》。

王翠坤认为,在建筑低碳发展方面,当前面临三大主要问题:第一,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低碳建筑发展贯穿于建筑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第二,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国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每年仅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第三,大体量高碳排提前达峰难。据测算,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

王翠坤建议,要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一方面,建议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标准争取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

王刚:发展光伏玻璃产业助力“碳中和”目标

作为连续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多年来一直立足玻璃行业,聚焦节能减排、壮大环保产业等议题。光伏玻璃是太阳能电池组件之一,2016年前后,我国光伏玻璃行业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替代进口的转变。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光伏玻璃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今年两会,王刚继续聚焦光伏玻璃产业,带来的建议都与太阳能光伏相关。

围绕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王刚建议:第一,基于当前光伏玻璃紧缺问题,建议国家部委鼓励玻璃行业通过转产、改产置换到光伏行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减少建筑玻璃的过剩产能。待光伏压花玻璃产能充分释放一定时间后,再评估供需关系,再制定相应更为积极稳妥的产业政策。第二,针对光伏电站用地少、用地难、土地税费高企问题,建议地方政府按照土地性质合理收取用地费用,对光伏发电站用地的税费给予充分的优惠。第三,建议银行对建设光电幕墙、光电门窗项目给予无息贷款支持,通过使用者电费回收偿还贷款,为探索新能源运作新模式创造条件。

王刚表示,在“十四五”期间,金晶集团将把太阳能光伏玻璃、节能玻璃作为发展重点,争取5年内成为两大细分产品的领跑者。

南存辉: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全程能效”模式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17份提案,其中多份提案围绕能源转型以及“30·60碳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具体建议。

南存辉认为,“30·60”碳目标为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充分依据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将政策着力点放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布局与促进清洁能源的消费上。另外,按照“30·60”要求,未来的电气、电力设备都要逐步实现全面智能化。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技术规则、标准应用、政策支持、行业要求,亟待形成标准和体系,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统一行动。

南存辉建议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已完成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不仅建筑能耗大幅下降,其室内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目前正处于从单体应用到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他建议推广“全程能效”模式。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完善绿色建筑发展激励政策和建筑能耗监管与改造制度,特别是在公共建筑建设中大力推广“全程能效”模式,在全生命周期内开展智慧能效管理,通过采用创新的CH-BUS总线技术、强弱电一体化技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节能效益。

洪杰:建议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列为强制性国标

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屋面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实施推广中,始终是以建筑环境生态修复和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为主要目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领衔十位人大代表联名附议关于种植屋面助力碳中和的建议。

洪杰认为,针对新建建筑屋面出台鼓励发展种植屋面相关政策,可将新建建筑屋顶绿化面积与开发商的建筑绿化覆盖率适当挂钩;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种植屋面作为绿色评价的加分项,加大分值比例,切实推动种植屋面快速发展,尽可能做到宜种尽种。同时,可结合国内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出台相关针对屋顶绿化的鼓励性政策,如可在新建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中,拓展城市空间和利用建筑空间,提出屋面种植要求,规定屋面绿化面积总体占比,并可结合节能建筑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

洪杰介绍,行业标准JGJ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是目前全国通行的针对屋面种植技术而编写的,自2007年首次发布以来,在规范种植屋面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技术、质量验收和运营维护等方面推动了我国种植屋面技术的迅速有序发展。他表示,为配合我国在城市新建、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中将种植屋面作为碳中和的实施,建议将该规程列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倪海琼: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作为绿色建筑行业的企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带来了“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关于推动系统节能门窗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份建议。

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以上。倪海琼表示,被动房通过集成保温、密封和带热回收的环境一体机等系统,冬天不用烧煤烧气供暖、夏天不用空调制冷,节能达9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节能建筑。据统计,假如我国北方城乡建筑全部采用被动房,每年可节约供暖用煤约3.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亿吨,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被动房产业发展,倪海琼有三点建议:一是科学推动产业发展;二是稳步推广产品应用;三是有力抓牢市场监管。此外,建筑能耗中通过门窗流失的部分占比高达51%,对于系统节能门窗推广,倪海琼建议:一是推行系统门窗认证体系;二是建立标准化系统门窗数据库;三是加强监理监督和社会监督;四是强化示范引导。

李金波:家电业可率先建立“碳标识”制度

作为家电领域的一名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美的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今年主要针对家电行业的能源发展、回收体系以及工业互联网数据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李金波认为,落实执行“碳标识”,具体表现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生产更多节能的产品,对于企业、行业来说,不仅可以更好地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还可从另一方面助推企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李金波在《关于家电产品实施“碳标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施的建议》中表示,家用电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来源,高达30%的居民碳排放来自于家用电器。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能效标识法规以及执行体系,但能效标识仅与家电使用过程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有关,不能涵盖生产、回收过程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家电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标准及标识。

在具体建议上,李金波提出:健全“碳标识”法规,建立中国家电产品碳排放评价标准,建立中国家电产品“碳标识”。

陈锦石:推广低碳住宅和外墙内保温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重点围绕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陈锦石表示,建筑业能耗高的同时,传统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外墙外保温材料掉落伤人事件偶有发生;部分保温材料未使用防火阻燃技术,引发火灾事故等。因此,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技术和材料将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消除安全隐患。

为此,陈锦石建议:一是大力推广低碳住宅。制定国家强制性低碳建筑标准,并对低碳住宅进行明确定义;在土地供应时增加低碳要求,增加市场低碳住宅供给;参照低能耗家电鼓励等系列政策,对购买达标低碳住宅的个人进行现金补贴或契税减免。同时,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二是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禁止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大力推广外墙内保温技术;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计算规则;大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 (记者 张高青)

2021-03-22 张高青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达峰、碳中和”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278.html 1 3 建材行业如何为绿色低碳做贡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