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新阶段迎来新任务,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如何深刻认识政策、市场等环境变化,并积极地在变局中寻求突破和发展?近日,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福和接受记者专访,就近年来攀成德所做的深入行业调研分析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
记者:近年来,建筑业环境变革巨大,突发的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此,攀成德近期针对哪些行业问题做了相关调研分析?
李福和:作为专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咨询机构,攀成德每年用2~3个月时间,组织专业人员,调研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从业者深入探讨相关问题。2017年,调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遇到的困难”,2018年调研“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2019年调研“大型项目的施工组织”。
基于设计和施工不断融合的实际,2020年我们调研“大型设计院业务转型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调研工作于3月正式启动,调研团队与来自建筑、铁路、冶金、电力、市政、公路、机械、化工、水运、水利、核工业、煤炭、石化等16个细分行业的65家设计单位进行了交流。调研内容主要围绕设计院转型和内部管理两方面,设计院转型方面包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市场经营方面的策略、业务的转型等,内部管理方面包括组织、人力资源、技术和文化等。
这次行业调研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细分市场波动加剧,设计行业的“井田法则”正在逐步被打破,设计院面临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第二,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业务区域增大、业务横向拓展、价值链延伸都对设计院提出了重大的管理挑战。第三,从组织和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外部的市场化竞争和内部的行政化管理越来越不匹配,组织的高效和组织的标准化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发现,设计院在业务转型和业务模式转型方面的意识日趋强烈,但无论是业务转型还是业务模式的转型,依然困难重重。我们也发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设计院在“业务转型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各不相同。有的设计院已经主动走上转型之路,由于在转型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转型的信念愈发坚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有的设计院,转型还停留在思想的酝酿阶段。有的设计院选择自我发展的转型思路,有的则选择兼并收购模式。
在建设行业逐步见顶的时候,行业壁垒会逐步打破,大型设计院的业务逐步变宽、业务链条逐步延伸是必然趋势,无论早晚,走向这条路是必须的战略思考。
记者:资质缩减、设计师终身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行业新政频频出台,您认为这些新规对于行业和建企会带来哪些影响?
李福和:建筑业是政策性比较强的行业,行业从改革酝酿到今天的实质性推动,方向已经逐步地清晰。
资质改革方案已经出台,进入一年的过渡期,从593项减到245项,减了60%。资质改革,一次性砍掉60%,这个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将来再来一次改革,砍60%,就只剩100项了,制约就更少了。我跟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当然这是非常极端的一个想法,但是“放管服”这种趋势已经在行业改革方面出现效果了。
此外,还有建设模式的改革,包括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从政策引导逐步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阶段,主要解决原来价值链割裂的模式效率低、矛盾多、责任不太好追究的情况。
总体来说,行业改革已经从酝酿到实质推动,开始玩真的了。大家长期关注的《建筑法》修法,我相信也会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如果建筑法的修法能取得新的突破,行业改革分水岭的特征就更明显了。
记者:国家表明要积极推进央企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并支持国企与民企兼并重组,您认为这会对建筑行业格局带来哪些变化?
李福和:企业间兼并融合的加速使行业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固化。中国建筑自身实力傲视群雄,继新疆建工、河北路桥等兼并案例后,(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