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地下空间开发为绿色生态环境贡献良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访谈

□本报记者 吴真平

我国的碳排放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28%,去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目标发布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各行业热词。

那么,地下空间开发与“碳达峰”“碳中和”又有什么联系?3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在2021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开幕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地下空间开发为绿色生态环境贡献良多。

钱七虎院士表示:“根据2019年数据,中国地下空间利用面积达22亿平方米。目前中国的隧道总长度为42187公里。由此,节省了大量的地面建筑面积,也取消了大量的盘山公路,减少环境破坏,为我国绿色生态环境发展贡献非常大!”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新机遇

所谓“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碳吸收、碳减排所抵消。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钱七虎院士认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碳中和”的贡献可以从碳减排、碳吸收两个层面上来理解。

开发地下空间,腾出地面空间,可以营造更多的绿色生态环境。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物占有许多地面空间,同时人流密集,交通拥堵,造成诸多“城市病”。钱七虎说:“如果我们对地下空间积极利用开发,把原来地面的设施放到地下,就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地面空间,创造更多的生态环境,吸收环境中的碳排放。这是地下空间开发对环境最大的贡献。”

我国是碳排放大户,工业、建筑、交通各占三分之一。就建筑业而言,钱七虎指出,“建筑的碳排放,与空调供暖制冷有关。现在我们正在提倡太阳能空调,以及地源热泵技术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连续多年处于世界首位。中国地源热泵的总量占到世界50%。钱七虎说,未来,中国将在绿色生态、碳排放、“碳中和”逐步引领世界。

比如,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在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热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汪集暘团队向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速规模化开发长三角地区地热能源,助力该区提前实现碳达峰的建议》。

钱七虎又以北京大兴机场为例,该项目的地源热泵满足能源总量8%需求,这是国内最大的多能互补地源热泵工程。

在电力行业和工业生产领域,我国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储存以及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上有所研究。CCS技术通过碳捕集,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

地下空间绿色标准制定势在必行

2015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钱七虎院士也是该书的编者之一。该书认为,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引入低碳地下空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和前瞻性。

而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也已于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

不过,目前有关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碳排放标准尚未形成。因为地下空间开发涉及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多个行业领域,以前由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使得地下空间开发得不到总体控制。钱七虎说,标准的制定需要协调的部门众多,相关技术涵盖多个领域,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重视顶层设计。

钱七虎强调,地下空间开发的绿色标准制定势在必行,而且建议应该是强制性标准,成为地方性法规。这样才能加大执行力度,坚决贯彻,才能落实。

建立地下空间信息系统

在地下空间开发的同时,推进地下空间普查和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2月,住建部召开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其中包括推动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

(下转第2版)

2021-04-01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访谈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114.html 1 3 地下空间开发为绿色生态环境贡献良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