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走进龙华工地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细雨朦朦。我们得知,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信息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于是我们急匆匆地赶了过去,想做一次现场采访。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申城二月,细雨霏霏,连绵不断,有一种压抑转而变得有点沉重,也许它来自我们的内心。

这又是一个雨天,曾无数次走过看见的龙华烈士陵园,大门宽敞,一如过去,浓荫树下,我们再也无法挪开脚步,一致决定:进去看看。

因为,我们要补课。为什么,以前竟未寻来,纵然有千条万条理由,没有一条可以成立。

何况,这一次,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信息服务中心工程就是我们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六公司承接的,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对于这个意义非凡绝不一般的红色工程,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无论重新认识还是温习一遍都是非常必要的。

从烈士陵园正门进去,开阔,肃穆。龙华原来是上海的一个古镇,龙华塔和龙华寺也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然而在解放前,国民党在此设立淞沪警备司令部,囚禁和枪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于是龙华这一地名也裹挟着血雨腥风熏染了整个申城,可以想象当时人们谈虎色变的情境。

潇潇雨未歇,从天上不止地流下来。在草坪斜坡上,我们搜寻着烈士的名字,端详着他们的照片。罗亦农、彭湃、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英烈们的脸庞年轻稚嫩,却已是当年坚定的革命者,为新中国的诞生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诗,就是对英烈们的真实写照和怀念。

“左联”五位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于1931年2月7日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枪杀,鲁迅先生曾经为此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文中说:“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鲁迅先生还写下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诗句。

因为正视,所以沉重。走出陵园来到上海建工安装集团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中心建筑工地,心情才略微舒张,继而有点亢奋。作为施工方,项目体量虽小,但意义重大,深感重任在肩。

一墙之隔,一幢平实无华简洁干练的建筑雏形已经落地,只待进一步地完善提升最后实施装饰。

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信息服务中心项目临时办公室也是一座具有15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隔一堵墙紧邻龙华寺,黄色的砖瓦庙宇赫然就在眼前。革命烈士陵园和龙华古镇还有龙华塔、龙华寺次第相连,互为依托,这对以往做过无数次上海市和全国重大工程项目的上海建工安装六公司建设者而言,必须全力以赴,一丝不苟。

“建好红色地标工程,是我们肩上的一份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曾经在上海建设系统中涌现过脍炙人口、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通风精神”。在新时代的征途中,以责任担当和创新赋予了“优质、守纪、开拓、创新”的“通风精神”新内涵。

是的,许多年过去了,“通风精神”始终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上安人,这支团队弘扬的“通风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为社会服务、为用户服务,真情实意,殚精竭虑,以大局为重,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平凡与细微之中见精神。

在今年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分别承担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中心两项红色地标修缮工程的重任。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党委在开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学习过程中,更为坚定地提出要做好建好红色地标、守好精神家园的责任和信心。在工程建设中,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主要领导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同时要求建设者必须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把传承红色基因的地标建筑建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佳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我们赶到工地的时候,已近傍晚时分,下了一天的雨,终于停了,此时,天空也显得晴朗多了。在采访中我们还得知,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六公司总经理邬耀东等领导多次深入到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中心工地,在现场关注每一道工艺流程,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同时激励项目现场的青年建设者,在红色地标工程建设中发扬“通风精神”,精心打磨好每一处细节、优化好每一个环节。

春江水暖鸭先知。建设者最早摸到建筑物的体温和心跳。龙华烈士陵园多媒体中心建筑是以陈列展示、军人讲堂、英雄烈士研究中心为三大主要功能,建筑以简约的三个方形体块相互咬合而成,底层最大的一个房间是陈列展示的地方。我们走进室内,感觉十分宽广的同时,也想象着声光影多媒体在此投射闪烁的景况。建筑高度10米,一层高5.25米,二层高4.6米,给人以稳重踏实的观感。据介绍,新辟建的单独一幢多媒体将代替旧的展厅,它的功能将以高科技为主投影为主,一改过去以实物为主的模式。地面建筑造价1200多万元,而完工后内部布展的费用达4000多万元,可以想见,这个展厅的科技含量之高,将来效果逼真之好,同时可以预期,届时那些长眠在龙华烈士陵园的革命前辈将一一“复活”,更感性地呈现在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眼前。

可以告慰革命烈士的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他们将永远活在当下,凭借高科技手段“永垂不朽”。他们逝去的生命不但能保留影像,还依然发出光芒,并启迪和昭示后人:今天的美好生活,曾经是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孕育出来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珍惜!不是仅仅享受,更要为了实现百年中国梦的伟大愿景,砥砺前行。

这个项目工地上的经理郑晓蒂看上去很年轻,其实也有40岁了,更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拥有参加上海建工安装许多重大工程的经历。

2020年4月8日,队伍进场。鉴于龙华地区的特殊性,五个人的项目部还增加了一名资料员。其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正是在武汉封城之中。5月6日开工,由于地方狭小,没有生活区,所有的分包劳务人员集中居住在四只装好空调的大型集装箱的简易房里,临时的淋浴室和厕所配套设施解决了。工人们24小时都在这个施工和生活连为一体的区域里。一天三顿吃的也由项目部管理人员负责送进来。

前期施工有3个月时间。郑晓蒂一直在协调各方关系,有徐汇区创建文明模范城的要求,也有龙华街道各项细则指标必须达到;这里还有四个项目同时在建,大的上亿资金,作为最小的多媒体服务中心项目,千万资金,但是各项注意事项必须不折不扣执行。此外,这个工程虽小,但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应是题中之义。由此,郑晓蒂深感重任在肩。

烈士陵园门前原来广场音乐喷水池要拆掉,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动,降低噪音,以机械化和大型施工见长的上海建工安装集团迎难攻坚,精雕细琢,转而采用以手工机械钻孔为主,先用钢锯在钢筋混凝土上人工实施来回锯孔,然后分解水泥板块,最终解决了工地上的噪音问题。

还有一个细节,1600平方米不到的多媒体中心建筑,打下了103根桩,深25米,按这标准可以建造15至20层的大楼了。现场监测了四次,看看有无沉降、倾斜,一切为了保护古建筑龙华塔。

郑晓蒂说:他很幸运。作为上海理工大学电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2003年进入安装集团,经历了F1赛车场、世博动迁、世博洲际酒店、巴士夫化工燃料实验楼等重大工程建设,从通风队施工员、电器施工员到现在的项目经理,他又负责兰生大酒店改造、弗吉亚尾气排放管实验室、朗诗节能上海总部办公楼等。

进入四十而不惑的年龄,能够亲手建造上海龙华烈士多媒体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他感到由衷的自豪。这位2014年入党的项目经理说,以前从书本上读到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没想到现在离我们这么近。他说:用心,用智慧,用汗水建好红色地标项目,传承红色基因,将会鼓励我一生向着新征程迈进,永不停步。

采访结束后,走出工地,晴空万里。但龙华先烈们在当年波澜壮阔、腥风血雨的斗争中的光辉形象和精神,他们的故事,仍然有感情、有温度,仍然在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2021-04-05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232.html 1 3 走进龙华工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