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点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持续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力军。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使得国际承包工程市场面临巨大压力。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202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59.4亿美元,同比下降9.8%,新签合同额2555.4亿美元,同比下降1.8%。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近日指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降幅逐月收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已呈现逐步企稳态势。
展望后疫情时代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房秋晨指出,有三个重点领域值得关注:一是交通行业将继续是国际基建合作的重点领域:2019年中国企业承揽的项目中,超过1/5属于交通行业,2020年开工项目中,一半以上属于交通运输类项目。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将有望快速发展。2013至今全球公共卫生承包工程类项目数量占比仅有2%左右,而新冠疫情暴露了许多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未来随着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用于支援疫情防控资金的落地,公共卫生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三是新技术赋能传统基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高速铁路、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隧道施工、5G网络等方面具较强的技术和竞争优势,企业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等领域也将赢得更多的项目机会。
房秋晨表示,“一带一路”国家是我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点市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区域互联互通具体转化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力、石油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创造就业岗位和民生的持续改善贡献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去年8月发布的2020年度ENR250家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中,共有74家中国承包商上榜,业务占比25.4%,居各国之首。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占据国际基建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力军。
另外,房秋晨还强调,在基建项目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将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重要转型方向。他指出,近年来,我国部分龙头企业以PPP等模式主动探索投建营一体化业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问题,包括专业化人才不足、产业链合作亟待提升、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以及技术标准差异等。
在基建项目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基建合作的主体,应加快转型。房秋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综合竞争力:首先,企业应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投建营一体化”综合实力,尽快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其次,企业应完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妥善应对各类境外风险。企业应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社会治安、恐怖袭击、军事冲突、政局动荡、传染性疾病等外源性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常态化的安全监控和管理,借助整合国内和国际资源,在目标国市场做好尽职调查、前期论证、投标报价咨询等方面的咨询与合作。再次,开展企业间互利合作和跨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组成联合体等形式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工程承包和建营一体化工程,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第四,企业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国政府、供应商、投资者、社团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诉求,兼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文化融合,从而规避一定的社会风险。
为提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水平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于2010年和2017年先后编写发布的两部自愿性团体标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和《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诠释了“负责任的国际承包商”的标准,为中国企业建设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郑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