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展现城市人文关怀 三联人文城市奖揭晓

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三联人文城市奖日前在成都举办了颁奖典礼。

依托《三联生活周刊》的人文特质和品牌效应,同时联合建筑领域的专业力量,该奖项试图建立更加系统和权威的城市评价体系,以推动城市与建筑设计实现公共性和社会性,以更高开放度和参与度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推动公众认知与公共参与,来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讨论。

一场疫情,让人性的脆弱被放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在后疫情时代,“为人的城市”还格外强调城市空间的设计,是否能有助于重新建构人际关系,消除隔阂、改善彼此间冷漠的状态。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以“重建联结”为主题,在今年全球疫情背景下,来思考和回应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通过奖项评选这样兼具专业性和传播性的方式,来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讨论。

去年6月,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邀请到由28位城市、建筑及人文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提名团,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王建国等10位建筑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以及7位建筑及文化界权威专家组成的终审团,共同开启人文城市奖的评选。历经提名、入围、初评、实地考察及终评,产生了每个子奖项的5个、共计26个入围项目。为保证奖项的公平公正,组委会聘请了普华永道作为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三联人文城市奖设置了五个子奖项,分别是公共空间奖、建筑设计奖、社区营造奖、生态贡献奖、城市创新奖。公共空间奖(人与场所)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包含城市区域性尺度的建筑设计、设施建设等空间实践;建筑设计奖(人与建筑)旨在表彰在空间营造上,为人与人的交往增添价值的单体建筑作品,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治理与社群营造;生态贡献奖(人与自然)旨在表彰对生态环境表示尊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乡村的实际发展问题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作品,包含生态修复、乡村建设等项目;城市创新奖(人与城市活力)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项目。

奖项从四个维度来评价:人文,贴近真实的生活,展示对人的关心以及对主题“重建联结”的呼应;创新,开拓未来的愿景,为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促进公共生活的舒适感与完整性,激发大众参与,满足人们生活的尊严、平等与价值感;美学,唤起丰富生活和文化的想象力,影响城市与市民的审美意识。

最终,成都西村大院项目获得公共空间奖,连州摄影博物馆获得建筑设计奖,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获得社区营造奖,“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获得生态贡献奖,常德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获得城市创新奖。

颁奖典礼上举办的三联人文城市主论坛“城市与我们:重建联结”上,建筑师张永和回顾了以往城市蔓延的历史,他认为,盛行的汽车文化和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助长了城市蔓延。而要遏制这种无序的蔓延,首先要从人的尺度出发,将人的尺度作为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参考要素;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李鸿谷表示,从媒体的视角,这个时代,建筑师在创造自己独特建筑语汇的同时,深刻地进入到社会系统的激活、调整、修复、更新与运维。另一方面,在手机覆盖无间的极度传播之下,建筑秀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建筑与城市空间,越来越成为图像信息的主流品类;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从“城市里的时间感”为角度,聚焦如何找回城市的生长细节。王澍以他的设计作品富春山馆举例,他相当看重在项目中设计的一系列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能承载当地居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如今,“一个特殊的生活方式自己就回来了”。

论坛上还发布了《成都宣言》,全文如下:

今天的城市,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有一些根本性的转换,正在展开。

物理性的建筑与城市,在迅速生长,技术与城市的结合,我们有了一个包含数据、算法、模型的智慧城市的未来。人才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在物理的、数字的城市之中,人文城市是否以及如何成长,是真问题。硬件的智慧城市与软件的人文城市之间,我们有智慧完成它们的融合吗?

实体的建筑、城市的空间与居住者、使用者,曾经古典的强关系,正是被手机传播大规模与广泛覆盖的弱关系替代。这是一种迭代?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颠覆?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关系,被突如其来的手机以及互联网深刻介入,有形的空间与虚拟的传播,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人文”?

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这个过程,建筑的、数据的、人文的中国城市,正在成长。我们相信,不同城市的性格,他们各自的主体性,也将生长并且壮大,在全球化时代,曾经单向度的观念、思维与价值观的输入,必将完成双向以及多元共融的转换。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方可造就! (严岑)

2021-05-10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837.html 1 3 展现城市人文关怀 三联人文城市奖揭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