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特别报道

十载建城润物生

——记中铁国际生态城开发10周年的“生态答卷”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承上启下、开拓新局的关键一年,同时恰逢中铁国际生态城开发建设10周年。

十年磨一剑,十年建一城。10年来,中铁文旅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答卷”。

铁肩担当,“开路先锋”援黔脱贫攻坚

2010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中铁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两级政府正式签订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预计总投资约505亿元,拟通过治理与开发2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区域,打造一座占地3万亩的生态新城。就是这份协议,将一片严重石漠化的山村“点石成金”;就是这份协议,将世界500强央企中国中铁与贫敝的谷脚镇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中铁国际生态城由此落地贵州,并被确定为贵州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十大旅游项目”“黔中经济圈”和“大贵阳城市群”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协议签订,方向明确。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践行“两山”理念,通过文旅产业扶贫助力贵州脱贫攻坚,把这片石漠化严重的土地变为人居文明实践的文旅大城,成为摆在中铁文旅人面前一份沉甸甸的试卷。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铁文旅用10年时间,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写满央企社会责任的答卷。10年来,中铁文旅围绕“住房、就业、社会保障”三大民生主题,按照现代城市社区结构,修建了包括房屋、学校、医院、超市、停车场、图书室、农贸市场等功能配套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安置社区,并以人均60平方米住宅面积的标准妥善安置了原区域内1200余户4000余名村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中铁文旅为安置村民提供了工程施工、材料运输、物业服务、体育培训、绿化维护、酒店管理等工作岗位超过1.5万个,使原住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700元提高到3.6万至7万元。生态城的建设,在拉动当地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同时,让农民变为市民,促进了农民增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截至2020年底,中铁国际生态城内入驻企业累计向地方政府缴纳税费超过20亿元。龙里县年度GDP总量从项目建设初期的30.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20.23亿元,并于2020年首次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中铁国际生态城建设为当地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生态治理,写进教科书的“蝶变之路”

“中铁国际生态城片区原来恼火得很,到处是石头,水也没得,不出种,栽的苞谷杆杆只有拇指那么大点,结出来的苞谷个头也小得可怜,根本没有人要。”对于当时的情景,龙里县文旅局局长庹朝平印象极深,他们单位对口帮扶谷脚镇片区。这里大多数百姓家里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左右。庹朝平记得,他看到这里的老百姓住石头房、吃苞谷饭时,非常心酸。

这个区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分布较广,水资源极度匮乏,荒山、干沟、缓坡等难以开发土地较多,耕地面积更是稀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百姓想方设法在石缝里多种植些庄稼,这样又在无形中加速了土地石漠化,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于中铁文旅这样一个经营文旅项目的企业,开展石漠化治理似乎有些困难。中铁国际生态城要打造成为贵阳市后花园、当地百姓要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就是要治理石漠化土地。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10年前启动的这一生态文明实践,欲把青山还给青山、把绿水还给绿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

秉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理念,中铁文旅先后联合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贵州大学等科研学术机构,主动将中铁国际生态城生态治理修复提高到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度立项课题研究。项目采取以企业投资为主,以建设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和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为产业载体,以改善民生、带动就业为努力方向,相继投入了40多亿元系统整治区域石漠化山地,修复区域生态。他们综合利用封山育林、改良草地、人工造林等手段,最终给区域石漠化土地披上了绿装。

据不完全统计,中铁国际生态城累计完成人工林草植被种植超过10万平方米、植树种苗1000余万株,恢复植被面积超过7000亩,其中土地恢复植被面积超过5000亩,区域内80%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改造与合理利用,并在石漠化改造基础上建设了生态体育公园。

龙里县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石漠化治理得到了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农业大学的评估认可和高度赞誉,吸引了来自广西、云南等同样受石漠化影响的地方政府前来“取经”。

作为贵州省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中铁国际生态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资源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得以在喀斯特地貌生育之地广泛传播。

石漠化治理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改良,也带来了民生发展,实现生态扶贫,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在这片新兴绿洲上建立起来的运动营、生态体育公园、小球训练中心、滑翔伞体验基地、自行车运动训练基地、木球训练基地等产业设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观光旅游并大显身手,在为地方带来了收入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十年艰苦奋斗和辛勤奉献,中铁文旅人用汗水在这片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书写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史诗。中铁国际生态城治理开发成了生态修复的典型项目,入选《全国房地产优秀案例》高等院校教材。教材中对中铁国际生态城做出高度评价,认为中铁文旅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复合地产属于一种创新的开发,生态城作为中国中铁第一个复合型特色文体旅产业项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年建城,开创生态文明“文旅模式”

有人曾经问过:“中铁文旅近10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究竟何在?”

水草丰茂,鸟语花香。在绿油油的草甸间,大大小小的湖水倒映出天光山色;绿树掩映中,四合院星罗棋布,如同人间仙境。如果不看到当年的旧照片,那么你无法想象当年这片土地的荒瘠。

“三万荒草地,十载花木荣”是中铁国际生态城10年发展的真实写照。从荒漠蜕变成由特色小镇、峡谷旅游、大型娱购中心、康体养生中心、生态体育公园、国际学校、中高端社区等多业态组成的生态城市,中铁文旅也从无到有,继而高歌猛进。

2017年,中铁文旅集团正式成立,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由中铁文旅贵州公司负责继续开发建设。原先几个人组成的“龙里项目组”也发展成了集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康养、休闲等产业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城市运营平台和美好生活服务商。

这些年来,中铁文旅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战略取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他们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做“永远的开路先锋”,成功在荒漠中建起了一座功能齐全、绿色生态、环境优美、产业聚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城镇,探索出传统建筑央企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全面参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开创了生态城市开发运营的“文旅模式”。

中铁文旅以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经验作为蓝本,在全国开启了“美丽中国”的生态城镇建设之路。在中铁国际生态城打造中,中铁文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旅体商养”五大幸福产业融合发展,并实现从生态城市运营商向美好生活服务商的转化。总结中铁国际生态城经验后,中铁文旅陆续开启了四川省黑龙潭国际生态城、山东章丘新城、中铁成都春台文化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建设;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市纳雍县签订了投资近400亿元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10年来,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还成了中铁文旅培养人才的“孵化器”,众多具有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经过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的锤炼后,投身到了全国各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王世海 宋志 谢洪亮)

2021-05-13 ——记中铁国际生态城开发10周年的“生态答卷”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893.html 1 3 十载建城润物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