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婧琛 通讯员 王奡林
(上接第1版)
莫斯科冬季时间长、气温低,一年近三分之一时间处于冬季施工期。当地混凝土搅拌站在如此低的温度下甚至无法供应混凝土,严寒的天气使得施工无法正常开展。对此,中建一局建设者采取了两项创新措施:一是采取“逆作法”施工,突破常规的自下而上的施工工序,创新上下同时开工——即从顶层顶板开始依次向下施工,同时为地下基础进行注浆,不仅增强了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还节约工期25天。二是搭设全封闭的绿色暖棚,给建筑“穿”上了“保暖外衣”,用内箱式柴油加热管加热,使暖棚内温度始终保持零上16度,节省了5个月的工期。
中建一局于2015年9月拿到设计图纸、获得施工许可时,工期只剩下不到1年的时间,俄罗斯已经进入了冬季,按属地管理要求还需停工5个多月。作为红色工程,距离2016年7月1日竣工,时间紧迫。按照建造常规经验,中共六大会址修复至少2年才能完成。对此,中建一局运用先进的建筑BIM技术与俄罗斯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只用了293天就完成了建筑结构加固、加盖屋顶等修复任务,复原了这座有着18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创造了俄罗斯古建筑修复“第一速度”。
中共六大会址是一幢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其饱满圆润的圆形穹顶是这类建筑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圆形穹顶的修复工艺复杂,难度较大。对此,项目团队建立穹顶结构BIM模型,将模型进行3D打印交由厂家制作成实物模型,用于现场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定修复实施方案。
会址的穹顶由20层圆形木结构拼接而成,每一层的木块角度都不一样。为阻止寒风进入建筑内部、并达到饱满圆润的外形效果,项目团队精确测量了每一层木结构的角度,根据测量结果制作模具,再用模具特制了302个木楔子放在每层木结构中间。竣工后的穹顶构件紧密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此次BIM技术还应用于古建筑修复的现场施工管理、商务管理和工程进度管理等方面。如通过BIM技术生成项目窗户统计表、机电管线工程量明细表以便控制建造成本。生成4D施工模拟动画,提高了参建各方沟通效率,提升了工程建造速度。
2016年6月20日,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修复工程竣工并顺利通过中俄联合竣工验收。当年7月4日,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举行建成仪式并正式对外开放。
浴火重生后的中共六大会址展览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的唯一一个关于中共党史的常设展览馆。如今,修缮一新的展览馆是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房,外墙黄白相间,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