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跟随建筑师足迹 阅读红色建筑经典(上)

——探访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鲁迅墓及鲁迅纪念馆

□本报记者 吴真平

华建集团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承接了众多红色建筑项目的设计任务,成就不少经典力作。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5月28日,华建集团特邀曾设计过一些红色建筑的建筑师,带领媒体团队故地重游,阅读位于上海的部分红色建筑,分享设计理念,传承初心使命。随行之间,众人在铭记难忘的革命历史之际,又为红色建筑设计巧思啧啧惊叹。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设计期间遭遇疫情,从开工到正式开放仅116天

华建集团与龙华烈士陵园缘起三十年前。1994年,时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华建集团前身之一)总建筑师的邢同和大师规划设计了陵园的基本型制和规划框架。由于历史原因,“烈士就义地”游离于整体陵园之外,两者仅通过地下通道连接,无论是从规划的整体性上考虑,还是游客的参观感受上考虑,都留下一个无法忘却的遗憾。

2019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该市四套班子领导到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提出,要将分割的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连接,使龙华烈士陵园展陈功能更为统一完善,进一步提升烈士陵园的整体。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是全国范围内集烈士关押地、就义地、安葬地于一体的唯一性纪念场所。

从2019年国庆后,华建集团项目团队开始着手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的设计。设计构思遵循以史实和历史文献为根本,深入挖掘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弘扬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将项目打造为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的规划立足于完善龙华烈士陵园的空间布局的整体性。项目团队遵从陵园现有的南北向主中轴线格局,在就义地和碑林区之间建构烈士纪念地版块的空间副轴线,借助环境整治和细节提升,营造通往烈士就义地的追思氛围。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空间寓意以“路”为设计主题,是寓意革命者的慨然赴死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向死而生之路,也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最终实现民族解放的胜利之路。在这一条近200米的追思之路上,设置了“忠魂颂”广场、“初心大道”“追思花海”和“斗争与胜利广场”。

就义地内,“英烈坑”“就义树”还原了英烈慨然赴死的历史场景,“龙华墙”上镌刻了77位在此牺牲的烈士英名。泰山石上展示了11位在龙华牺牲的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委员,他们是共和国的基石。

华建集团都市总院副总建筑师刘智伟透露,现在看到的这个设计方案其实是几易其稿。在设计初期,邢同和大师十分关注这个工程,刘智伟经常忙碌到凌晨二点时,还会接到大师对于设计方案的修改意见。设计期间,还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最终确定下设计方案是在去年4月29日。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专题会上亲自了解设计方案后,一锤定音。去年6月7日项目施工启动,至2020年9月30日龙华公祭日正式对外开放,仅116天。

刘智伟介绍说,新的规划完成了统一性与整体性,邢同和大师的心愿得以实现,这是一份对陵园的三十年的责任与守护。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项目不仅是华建人向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华建人三十年践行使命来守护的初心之地。

在2021年清明节期间,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共接待入园游客92415人次,接待烈士家属及老干部亲属34307人次,提供党课服务31批约1249人次。

从鲁迅墓到鲁迅纪念馆:墓中有园,以民居形式开创纪念馆建筑的先河

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94年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国家文物局评鲁迅纪念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中央决定将鲁迅先生墓地从万国公墓迁出,选址上海虹口公园建造鲁迅墓地和纪念馆。当时,该工程被列为重大工程,并把此重任交付于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由时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的陈植先生负责鲁迅墓地设计,时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汪定曾先生负责鲁迅纪念馆设计。

项目分为两部分,其中墓地占地1600平方米。陈植先生谈到他当时的设计构思时说:“鲁迅墓位于园地北段居中面南,由馆北行,透过常青树叶的空隙,墓园似隐似现。左转西行豁然至北首,鲁迅像屹立在宽阔的草坪广场上。先抑后扬的手法显得含蓄。在墓的设计中,摈弃了传统的阴沉郁闷的格式,代之以园中有墓、墓中有园的格局,相映成趣、爽朗明静。由广场拾级而上,引入一横向平台,可容纳二百人谒墓,亦为儿童嬉戏创造了条件。墓的设计一反隐于碑后的惯例,而是让鲁迅虽死犹生,长眠于面向群众活动、儿童玩耍的场地。镌刻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的照壁立于墓后作为壮阔的背景。墓后是屏风式的土山,栽种苍松翠柏和樱花、夹竹桃。整个墓园的设计意在庄重高雅、平易近人。”

在鲁迅纪念馆设计时,汪定曾先生选择了民居的形式,“因为是南方,不适宜搞北方宫殿式的大屋顶。江南民居更能反映出鲁迅朴素、平易近人的精神。”大屋顶形式在当时风靡一时,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形式的标志,而汪定曾先生不盲目跟风,坚持认为鲁迅纪念馆建筑应具备江南民居的风味。建筑平面布局采用江南庭院式,从功能出发,使参观路线井然有序、毫无交叉,馆内气氛随之宁静顺畅;建筑立面采用鲁迅故乡绍兴的地方风格,白墙灰瓦马头山墙,毛石勒脚以及环式柱廊。朴实无华的建筑造型开创了用民居形式表现纪念馆建筑的先河。

2021-06-07 吴真平 ——探访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鲁迅墓及鲁迅纪念馆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191.html 1 3 跟随建筑师足迹 阅读红色建筑经典(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