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汝恺 通讯员 王子玲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其原址,经多次改造,已成为闻名遐迩红色胜典景区。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馆等,记载着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对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重大历史性选择的历程,也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赶考永远在路上”的“西柏坡精神”的回顾、总结与升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当时,我们党面临的是解放全中国,并“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的考题。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他郑重表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如今,中国经济已腾飞发展,迈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我们党面临的考题是,如何进一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那伟大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赶考”的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历史也证明了,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努力奋斗,我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西柏坡的红色景区,展现着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辉煌的篇章。
红色记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的分局,中央首脑机关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向西柏坡转移。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由此,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性的伟大转移,西柏坡就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当年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会议根据战略反攻的新形势布置了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为迎接战略大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党中央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平、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转变,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及“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取得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全国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毛泽东主席冷静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充满信心、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
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以其独特的历史贡献,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红色建筑:揭示历史贡献和伟大实践活动
历经多年设计改造,目前的西柏坡红色胜典景区,主要包括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第一代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雕塑园以及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石刻园、(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