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新中国的“四梁八柱”在这里搭建

——解密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的“红色担当”

□本报记者 徐敏 通讯员 齐如刚

(上接第1版)

这些革命旧址被最大限度保持和恢复到1949年历史原貌的同时,在香山脚下,一座坐北朝南、依山就势的恢宏建筑——香山革命纪念馆也悄悄地拔地而起。

香山革命纪念馆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17985平米,建筑高度22.5米。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却如同从山林间“长”出来的一般,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纪念馆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说,借用了消隐的手法,让纪念馆的南、北、西三面都随着地势嵌入地下,再加上坡屋顶形成的第五立面,从而化解建筑体量和轮廓带来的突兀感,使得近1.8万平方米的建筑与环境达成融合。

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革命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承铭记这份红色记忆而建造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许多设计细节上藏着红色情怀:在纪念馆南门,设置了28根廊柱,象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28年的奋斗历程;用于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和党员教育活动的南广场上,专门设置了国旗及旗台,高度为19.49米;纪念馆二层东侧设置的“四梁八柱”雨棚造型,蕴含着中共中央同社会各界合力筹备新政协、组建中央人民政府,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的寓意……

此外,新中式风格的香山革命纪念馆还形成了独有的两条轴线。从展厅到南广场,沿着南北向轴线展开,坐北朝南,营造中国传统纪念性建筑的仪式感。从观众入口到西广场,沿着东西向轴线展开,方便观众活动的同时,也契合着党中央“进京赶考”,在香山解放全中国的历史。

红色传承:创造“香山速度”缔造“香山奇迹”

从2018年9月22日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项目团队进驻香山革命纪念馆工程现场,到2019年9月13日纪念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整个施工周期不到1年时间,任务非常艰巨。

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经理、党委副书记,时任香山革命纪念馆工程项目经理的刘奎生回忆起当时的建设场景仍十分激动,“我们这支‘城建铁军’以最优的资源、最强的队伍、最有力的组织,36小时完成30间高标准临建搭设,48小时完成400多棵树木挪移换地,提前36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提前60天交付布展,300天完成全部建设任务,以‘城建智慧’缔造出‘香山速度’,交出‘赶考’答卷。”

为了使纪念馆与香山景致融为一体,在施工中保留和最大化利用了原有场地的树木,并补种本地树木。“东侧基坑这里密布着400多棵树木,其中有136棵珍贵的杜仲树,还有十余棵栾树、国槐、油松等古树。”刘奎生说,古树的移植是最大的难题,在多方商讨未果的情况下,北京城建集团产业链优势充分凸显,旗下园林绿化集团仅用48小时就将这些树木移植到自己的养护基地,为市里解决了难题,也为工程顺利开工创造了作业面。

香山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结构施工时恰逢中秋、国庆和香山红叶节,香山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白天车辆根本无法进出现场,施工只能在夜间进行。“为了节省时间,挖土方时,采用了挖心战术,从中心开挖,同时四周做双排桩边坡支护,工期节省了1个月。”刘奎生告诉记者,在游客云集、场地狭窄的条件下,只能采取运动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办公区域三次搬迁,马道隔几天就要变一个位置,材料加工棚更是哪里有空地就布置在哪里。

纪念馆是百年工程,结构安全、抗震和耐火等级均为一级。由于工程功能的特殊性,很多设计为超限结构,为了满足承载力和百年建筑的持久性,钢筋强度和混凝土用量都达到了同面积普通工程的两倍,整个建筑结构中使用了钢筋4500吨,混凝土2.6万立方米。“柱子主筋直径都是32毫米,而且设计更密,最多的一个柱子有70多根钢筋。横截面直径1米2、高8米的柱子,要在夜间照明条件差的情况下,一次浇筑成型,靠得就是智慧建造。”刘奎生自豪地说,在项目部严格管控之下,600多根柱子一次浇筑成型,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此外,这座宏伟的红色建筑,从修建到装修,全部用料都实现了国产化。

建设期间,刘奎生带领的团队中有三分之二是党员。为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项目党支部成立后,公开制定承诺,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标识牌,注明了姓名、职务、责任区域和个人承诺。“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工程,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工程如期建成,还注重培养项目部成员的政治性,传承军旅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互浸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发挥城建铁军精神,干好这个工程。”最终,香山革命纪念馆工程实现一年内开工、验收、竣工、对外开放、获得鲁班奖,被北京市委誉为“香山作风创造香山速度,香山精神缔造香山奇迹”,并被评为“北京新地标”。

2021-06-21 徐敏 ——解密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的“红色担当”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336.html 1 3 新中国的“四梁八柱”在这里搭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