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15时35分,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四季开源酒店辅房发生整体性坍塌。事故造成23人被困。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持续调度现场救援处置进展,派出部总工程师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国务院安委会决定成立督办组对该起事故查处进行挂牌督办。
截至14日上午9时,“7·12”苏州市吴江区四季开源酒店辅房坍塌事故搜救工作全部结束。从吴江区救援指挥部了解到,经全力搜救,事故造成的23名被困人员已全部找到,其中1人无伤已回家,5名受伤人员经救治生命体征平稳,17人遇难。
据新华社报道,苏州市吴江区政府发布信息,经初步技术分析判断,事故原因是倒塌房屋现有产权人安排工人进场擅自进行装修改造,疑似内部承重墙体有拆改,致使该部分房屋坍塌。
该酒店此前曾多次易主翻新,一名酒店曾经的管理者表示,2018年在接手酒店时,他发现主楼和辅楼拼接而建,且主辅楼连接墙体有裂缝。此外,在酒店辅楼坍塌前几日入住的多名客人亦表示,酒店住房内可以听见明显的钻墙、敲砸等装修噪音。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当地人了解到,四季开源酒店一半是饭店,三十多年前已建好,另一半是酒店,也是此次坍塌的部分,是十几年前在饭店旁加盖的。
此次事故中坍塌的建筑为四季开源酒店东北侧的三层辅楼,从酒店辅楼坍塌现场照片中可以看出,它的西侧墙体依酒店主楼而建。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陈志昂在“7·12”吴江区四季开源酒店辅房坍塌事故通气会上称,坍塌建筑虽然不高,但是整体坍塌,导致建筑结构基本粉碎,导致救援难度较大。
数次易主的酒店 一直存在的安全隐患
最近几年,这家酒店曾多次易主。工商资料和酒店官方介绍显示,事发酒店前身为“山湖饭店”,有近30年的历史,共72间客房,同时拥有会议室、足浴等设施,所属公司吴江市山湖饭店有限公司正式注册于2006年。2015年7月,法院将酒店所在的土地、房屋司法拍卖,直至2020年,该饭店由法院处置变现。期间,“山湖饭店”在2017年更名为“家宴”,2018年更名为“飞牛酒店”,所属公司为苏州飞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名为“君缘大酒店”,所属公司为苏州君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直到2020年改名为如今的“四季开源酒店”,所属公司为苏州市四季开源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2018年4月,张平(化名)曾参与筹备“飞牛酒店”,并担任近一年的管理人员。张平介绍,接手酒店后,他们只是对房屋进行了软装升级,并没有改动房屋架构。经营管理之初,他发现酒店疑似存在违建和消防的问题。
张平表示,2018年在接手酒店时,他发现主楼和辅楼都很旧,新楼和老楼拼接而建,墙体之间有裂缝,“老楼建的时间很久了,每年地基都会下沉,新楼怎么能依着建?”酒店房顶上也出现多处裂缝,“大的裂缝有两米长,裂缝被漆补上了,看不出宽度,至少两厘米宽”。当年,张平称,他们会经常补漆,再铺上东西,尽量不让雨水进到里面,做一些维护保养工作。
如今的四季开源酒店所属公司苏州市四季开源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一个月前,张平曾去过四季开源酒店吃饭,他告表示,一进门是大厅,从大厅直走进去是餐饮大厅,与之前相比,一楼大厅和之前比拓宽了,“主楼的两面墙被打掉了,原来是客房前台”,通过主楼的餐饮大厅沿左侧向前走,就会通向辅楼的一层,那里以前是客房,如今改为了麻将房。
得知酒店坍塌后,张平有些后怕,在他看来,该酒店不断易主过程中一直存在建筑安全隐患。
事故接连发生 行业对酒店安全还没有足够重视
酒店楼房的坍塌事故去年也有发生。2020年3月7日,作为隔离点的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发生坍塌,71人被困,最后造成29人死亡。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调查结论表明,造成这起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原因是因违法违规建设、改建和加固施工。调查显示,业主为省钱,将工程包给了无资质人员开工,2016年又私自违法改建,超出原本结构的承重范围,给建筑坍塌埋下隐患。
酒店坍塌事故接连发生,说明行业对酒店的安全还没有足够重视。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酒店旧改项目容易出现三类问题:漏水问题、消防安全和结构安全问题。而结构安全造成的隐患和风险极大。酒店业主在建设酒店过程中,或为节省设计施工费用,或由于设计和经营者的刚愎自用,管理者的自作主张,缺乏前期建设规划,都会给酒店的建筑安全带来隐患。
据介绍,目前酒店建筑都是按住建部的商用建筑标准批准建设,住建部有关于《旅馆建筑设计规范》,但国内酒店建设单位为了项目未来招商的多用性,多采用了商用建筑空间,真正在前期就指定为酒店专用建筑的少之又少。酒店的建筑安全尚未列入酒店业的行业规范当中,酒店建筑仍然缺乏相应的标准管理。据了解,住建部正在撰写酒店类的建设标准。
底线不容有失 隐患排查与质量评估已刻不容缓
建筑的安全系数,不仅直接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影响社会最基本安全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由此前泉州佳欣酒店坍塌事故,到此次苏州酒店坍塌,都表明,系统性加速推进对经营性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与质量评估,已刻不容缓。
毕竟,相对居住性场所而言,经营性场所流动性高,经常要装修,由此带来的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损坏不容小觑;且由于经营性场所属于公众场所,人流量大,一旦发生倒塌事故,其带来的危害也必然不轻。因此,将此类经营性场所纳入日常监管体系,应成地方公共治理常态。
房屋安全底线不容有失。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城市建设安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明确各方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建筑物所有权人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按设计用途使用房屋,严禁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建设单位要突出首要责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强化监督职责,探索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全程参与的监管模式,健全省、市、县监管体系。针对行业乱象,要严厉打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