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刘时新 卢海丰)日前,随着市民共享大厅最后一根钢梁顺利安装到位,由北投集团代建、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提前12天实现钢结构封顶,“运河之舟”整体已初见雏形。
首都博物馆东馆(即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因而又名“运河之舟”。项目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栋建筑组成,通过架空连廊和地下展陈通廊连接。
首都博物馆东馆屋盖钢结构面积为3万余平方米,由钢桁架和钢排架组成,最大跨度为40米,单根钢梁最重为48吨,最大单根桁架长度52米,需要安装5000余件完全不同的异形钢构件,总用钢量近1万吨。
施工中,设计新颖、新技术应用多的“运河之舟”给施工生产带来巨大的难度。据北京城建集团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建筑屋面造型形似风帆,为双曲屋面,钢结构构件加工和安装定位难度大,对钢结构变形控制要求高。因此,项目采用BIM技术对钢结构构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构件精确放样,所有构件都提前在车间制作完成。为了保证加工精度与效率,工厂采用了焊接机器人组拼构件,物料分拣则利用“5G+UWB精准定位”技术,每位工人佩戴的安全帽、重点设备、叉车以及料筐都安装了一个定位标签,能依据定位信息快速找到并进行制作。“钢构件运到现场后,只需要工人对各部件进行装配固定就行,简单来说就像积木的拼接,可降低高空作业风险且最大限度减少了材料损耗。”
钢结构全面封顶后,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将进入幕墙和屋面封围封顶施工,计划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外立面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