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2021)》)8月10日正式对外发布。《白皮书》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年度发展报告,截至目前已编发15期,为行业内外了解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情况提供参考。
《白皮书(2021)》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十三五”时期工作综述,主要回顾总结五年来北京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2020年发展概况,主要通过数据图表分析反映2020年北京房地产市场运行、既有住区更新改造、建筑行业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发展形势与展望,分析当前形势,立足发展实际,提出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思路;最后附录部分展示优秀工程项目。
《白皮书(2021)》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北京深入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北京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课题来谋划和推进。
一是坚持“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十三五”时期,北京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工作:致力于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抓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建设,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充分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使命担当。
二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住有所居向和谐宜居迈进。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积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住有所居、和谐宜居,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坚持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创新推动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民生改善综合体”加快推进,全力推动棚户区改造和农宅改造,物业管理“关键小事”作为“民生大事”扎实推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持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依托科技创新为建筑业发展赋能助力,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适应新时代北京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新模式。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较“十二五”期初翻了一番,外埠市场产值占比超过七成以上,居全国首位,“走出去”发展成效明显,“中国建造”再创辉煌。
五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行业治理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加快简政放权,树立“放管服”改革“首都示范”,行政许可审批改革、施工许可审批权下放、电子政务推进等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办纳入供全国借鉴的改革举措。对标国际一流,提供营商环境“首都方案”,针对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推行以银行保函方式缴纳工程质量保证金、“土护降”工程施工准备函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构建行业监管“首都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以联合奖惩为手段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氛围。注重赋权下沉,打造基层治理“首都样板”,坚持以治理“大城市病”为导向,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绣花功夫”,认真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市普通地下室散租住人基本实现动态清零,私搭乱建等治理难题得到破解,房屋质量安全、物业管理投诉等来电问题及时反应、按期办结。
2021年要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构建首都建筑业高质量新发展格局为主题,进一步加快建筑业改革创新和绿色发展步伐。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健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建设工程招投标改革,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系统推进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筑绿色发展,完善新建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建筑高标准、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加大超低能耗建筑推广力度,推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广泛应用,加快推进绿色农宅、装配式农宅、超低能耗农宅建设,不断提升农宅的节能和宜居水平。持续优化监管体系,提升安全质量治理能力,完善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体系,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建筑市场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政府监管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质量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和“智慧工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精细化施工和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