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体育运动设施发展经历了体育中心、体育公园、专项体育公园三个阶段。
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项目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漕溪北路、中山南二路,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地标形象。除了对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的改造,并新建运动综合体之外,还创造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围绕两大专业场馆形成“专业赛事轴”,将剩余场地划分为南北主题公园,形成“一轴两翼”的布局。此外,设计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双圈跑道。外圈结合城市环境,形成“城市休闲健康跑道”,内圈围绕两大场馆,设置“专业激情跑道”,为周围健身人群提供便利。
2016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中,HPP经历了数轮汇报,最终中标,赢得该项目的竞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方案有效地回应了上海市规土局希望解决的问题。
1.改造前存在诸多问题
在改造前,整个地块中,除了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场、上海游泳馆等分列的体育建筑,并没有形成整体的体育运动的氛围。在没有赛事的时期,基本都是餐饮空间。
HPP联合合伙人任齐指出,“根据当时及未来的体育发展需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街坊现状存在道路交通混乱、空间消极、体育功能单一及配套设施不足等四个主要问题。”其中街坊内交通组织混乱,停车占据大量地面空间,慢行步道系统与周边地区、轨道交通站点间缺乏联系;其次,现状用地被各单位分割利用,方向感差,场地封闭,可供活动的绿地及开放空间较少;再者由于场馆建设年代较早,以传统体育功能为主,与举办一流赛事的高标准要求存在差距。街坊内展览、商业、酒店等与体育无关的功能过多,真正为体育配套、方便群众健身休闲的服务设施却不足,且品质不高。
2.链接
HPP设计方案对整个地块进行规划,这不仅包括新建综合体,还有对周边交通路线的梳理。
任齐介绍说,“这个项目中,我们倡导地面以步行空间为主,最大程度释放给大众,机动车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地面基本没有车辆停留,除了赛事期间的特殊车辆如转播车、消防车等。”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场都是非常有历史记忆的象征。所以,我们设计的新建筑是半地下的地景式建筑,与周边场馆融为一体,同时连通了穿越地块的地铁1号线、4号线、11号线的地铁站站厅层,解决了轨道交通的问题。”
任齐所提及的HPP方案中的新建综合体,是一个半嵌入地下的线性体量,并与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连通,从地铁出站的人流可以直接进入街坊,十分自然。在新建综合体中,包括网球馆、羽毛球馆、篮球馆等,都是未来进行体育消费场所,由此激活了体育和商业功能。此外,HPP设计的地景式建筑、下沉式广场的B1层也可以直接采光、通风,与地面建筑享有同样的品质;另外,地块西南处是高架桥,半地下结构也可以对高架桥的视线有所避让。
由于该项目体量较大,设计师需要根据工程进度、现场状况,不断解决、调整设计中的问题。地块的地下空间复杂,地铁1号线、4号线、11号线在此交汇,地下空间被11号线隔成东西两块,每个片区必须要有两个出入口。项目既要避让轨交线路,又要满足赛事的停车位,还要考虑疏散的要求,因此,现场施工发生的状况经常令人难以预料。任齐举例说,“比如新建综合体在西侧与地铁1号线衔接的地方,图纸上显示与站厅层衔接无问题,但现场施工却有高差,很难连通,需要再做调整。我们与申通集团的沟通也有许多回合。”
3.“变”与“不变”
徐家汇体育公园自2017年底基地封闭以来,项目进展的情况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区域内原有的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四栋主要建筑被保留和改造,其余建筑基本被拆除。在“一场两馆”改建中,上海体育馆的旧馆改造方案尤其引人关注。
任齐表示,“上海体育馆内部之前改造成上海大舞台,拆除了四分之一的看台,而没有环绕的座位就无法满足观看篮球比赛或其他专业赛事的要求。所以,我们对拆除座位的四分之一看台进行弥补、还原。这样可以满足羽毛球、篮球、斯诺克等赛事多功能使用。”
另外,HPP还对上海体育馆的出入口进行了调整。原来是四个对称分布的出口,而现在划分为五个出口。任齐解释说,“整个地块要统筹考虑,五个出口方向是从城市设计层面的考虑,从二层平台,通过五个方向迅速疏散到公交车、地铁轨交所在的位置。但是我们保留了原来西侧出口的位置。那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定下的方向,指向华亭宾馆。”
上海体育馆的改造也引起建筑学界的广泛关注。之前,深圳体育馆拆除重建、北京工体推倒复建,引起建筑学界的一片哀叹。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魏敦山,是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场的主持设计师。他最为关注的是上海体育馆具有历史意义的屋盖是否能保留。
据了解,上海体育馆屋盖的施工工艺类似于现在的装配式建筑操作方式,工厂化预制、现场拼装、整体吊装就位,它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国内先进的施工成就。而本次改造后的上海体育馆若要满足举办国际赛事的需要,须在自重600多吨的屋顶上增设斗屏。斗屏重达60吨,原来的网架承载力不能满足使用需要。
是拆,是留?这一纠结随着今年6月上旬顶棚桁架结构正式拆除而尘埃落定。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对此表达了惋惜之情。华建集团上海院是该项目的深化设计单位,该院总建筑师赵晨说,“专家评估下来,如果不拆除顶棚就直接安装斗屏太危险了,最终还是拆了。”
除了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的拆除量也十分巨大。任齐说:“当年举办完第五届全运会后,游泳馆主要成为青少年游泳训练基地,跳水台也不用了。”
而现在上海游泳馆从赛事场馆转为民用,定位为市民水上活动中心。除了外立面翻新,里面的看台还有原先的通风管道全部拆除。
从2017年开工至今,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建设仍在继续。新建综合体的进度比较快,东亚大厦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其他场馆的完工还需时日。
体育运动,不仅让市民的生活更精彩,体魄更强健,也让整个城市动感十足,充满活力。
余炜总结说,“中国的体育设施建设早已从赛事驱动型转向大众普及型,专业体育场馆也面向普通群众开放。今后不仅有专业体育场馆,还有更接地气的邻里运动设施,一切都是响应群众需求。此外,HPP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积累,我们平时做城市设计时,就会考虑在地块区域中植入点状社区体育功能,从整个城市生活区来统筹思考,现在上海已有类似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