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出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未来10年以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奋斗首要目标。
2018年,在上海久事国际体育中心有限公司发起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区域竞赛中,由HPP主导的设计联合体一举夺魁。项目以助力上海在2025年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愿景,依托F1赛事资源的开发以及赛事文化的发展,聚集全球体育资源,使其成为展示上海形象的重要窗口。利用长三角体育资源配置优势,创造更多公共开放空间,修复片区割裂状态,形成有机结合、共生联通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休闲旅游服务公园。
基地位于上海北郊嘉定区腹地,毗邻绿色体育公园,同时环接南西北三侧绕城绿廊,是引领未来城际互动的TOD开发区。HPP结合上海国际赛车场、市民体育公园和体育经济发展带三个片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提出可操作的近、中、远三期规划。
1.多时空的适应性规划
该项目分近、中、远三期规划。从时间线上看,自目前到2035年,再到2050年赛事后开发,从围绕F1赛事到结合城市开发,再到体育事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建设展开。项目的近期目标是添加临时新设施,布置绿化景观,建设足球公园;中期目标是为上海今后举办更高级别的重大赛事做准备;远景规划目标是指后赛事的场馆利用,赛事期间临时搭建的场馆在比赛结束后可以作为居住或商业再开发。
由此,项目为城市的未来谋划了三个不同的场景:一是全民健身场景,二是重大体育赛事时面临土地增值再开发的场景,三是对上海未来30年至50年土地不同功能变换的思考。
“该方案是在与体育相关的全产业链业态策划的背景下,对项目进行规划,在空间上布局业态。我们从中思考未来的体育消费与体育公园如何更好地结合,如何弹性使用许多场地,如篮球公园、足球公园、野营广场等。我们还提出韧性/弹性链接的结构,适应今后上海举办更高赛事的需求。如现在看到的一个个组团,就是为未来预留的场馆。现在是作为市民的活动场馆,一旦赛事需要,在未来可能会快速建设起来。”前HPP联合合伙人李建博士解释说。
2.速度圈层
方案围绕“上”赛道布局赛车专业运动功能,提取“速度”作为核心元素,以“能量圈”“速度圈”和“活动圈”三个框架为基础,通过圈层发展模式展开空间规划挖掘基地潜在发展机会。第一个圈层是步行圈,速度最慢;第二个是有轨电车交通网,时速20~30公里;最外围是城市快速交通网,包括F1赛车场,速度最快。
创建便捷高效的多系统交通流线网络,构建不同速度体验的圈层布局,最大限定增强区域公共性,将人们的生活、工作、游乐与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串联在一起。
一般来说,体育产业、体育场馆推进速度很慢,基本是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但站在体育产业推广的角度,需要很长时间培养市场。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在概念规划时也预判到短期内以场地改造、升级,但在后续地块的路网建设已经按照概念规划形成环状路,构建“速度圈层”。
3.TOD开发与体育公园一体化
该方案还采用了TOD概念。基地位置处于城市边缘,周边道路交通又被高架分割,因此,设计师在方案中采用TOD综合改造的模式。余炜说:“目前业内许多的TOD开发学日本、中国香港,是高强度向上生长的商业开发性质。而对于TOD根据不同项目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不是一味的高强度纯商业性质的开发。我们从整个城市规划、社区建筑功能,各专业结合,包括交通组织、商业空间利用等,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理解TOD开发。”
以前,上海TOD的开发思路,往往是城市先建设,轨道还没修到,这个项目中,“手表带”所处位置与TOD开发的位置一致,设计师先确认有轨道,再完善建设。“手表带”中央进行体育会展、体育品牌展示以及电竞活动,两侧办公、创新企业导入,还有链接未来片区体育公园,希望实现体育赛事、商业综合TOD开发与体育公园一体化。
李建博士认为,“这个片区不太适合写字楼似的向上生长,我们导入的是展馆、体育竞赛类的多元大型场馆,让人流可以呈花瓣状的分流。首先,TOD不是简单的用于土地开发,而是强调怎样更好地与城市未来功能组合、链接。其次,TOD不是简单的公共交通问题,如果轨道修建了,人还要走一公里,那么TOD就没完成其公共交通功能。我们设计时,把骑行交通、慢行交通、智慧交通融合起来,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第三,从TOD的国际发展形势看,它承担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框架。这个项目中,TOD形成闭环,人一出地铁站就与有轨电车衔接,真正解决公交接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