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次迎来重大利好政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和“前海方案”)相继公开发布,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前海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绘出蓝图。这是中央着眼于新时代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横琴方案”“前海方案”为大湾区建设插上腾飞翅膀
开发建设横琴的初心,是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进一步促进粤港、深港合作,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9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两个方案并介绍横琴、前海开发建设有关情况。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丛亮在发布会上指出,“横琴方案”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包括几个方面:一条主线、四大定位、三个阶段目标、四大任务和若干保障措施。
一条主线,就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推进横琴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大定位,就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三个阶段目标,就是分别对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24年、2029年两个任期时间节点,以及全国2035年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节点,提出了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四大任务,就是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
若干保障措施,就是全面加强合作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加大赋权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实施等。
“前海方案”则聚焦“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部署了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拓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明确将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并且按程序将相关支持政策覆盖到扩区后的全部区域,为深港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明确在重大改革任务方面先行先试,提出了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等多项任务。
三是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明确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的水平、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力举措。
“两个合作区方案的正式公布,标志着横琴、前海建设进入全面施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克庆在发布会上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切实担起重大责任、历史使命,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战略意图,携手港澳一步步将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具体包括:全力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省推进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两个领导小组;推动编制横琴、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推进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产业落地落实等。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加快合作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拉开了横琴开发开放的大幕。短短10来年的时间,横琴从一个边陲海岛变成了开发的热岛。这得益于横琴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横琴口岸旅检通道开通,岛内的“五横三纵”主干路网基本建成,横琴大桥等对外连接的“大动脉”建成通车。
因此,在此次发布的“横琴方案”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备受关注。其中包括:支持澳门轻轨延伸至合作区与珠海城市轨道线网联通,融入内地轨道交通网;加快推动合作区连通周边区域的通道建设,有序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强合作区与珠海机场、珠海港功能协调和产业联动等。
“我们要准确把握推进合作区建设的战略意图,切实做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合作区连通周边区域的通道建设,为支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立柱架梁。”珠海市轨道交通局党组书记蔡凌燕表示,接下来,珠海将加快推进珠肇高铁珠海至江门段、广珠(澳)高铁珠海中心站(鹤洲)至横琴段等项目前期研究,畅通合作区对外干线铁路通道;加强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衔接,打造澳珠两地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支撑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积极开展珠海中心站(鹤洲)等枢纽站城一体化研究,推动站城融合,以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建设。
同时,从空中到地下,前海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也正如火如荼。据悉,前海地下空间开发面积高达630万平方米,这既是前海受限于土地面积而极尽集约利用之能事,也是对先进开发理念的创新式探索。在这630万平方米的“地下之城”中,国内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地下道路工程、亚洲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全球最大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等都密集在建。
其中,前海地下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总长约9.81公里,形成相互连通、逐级分流、独立、完整的地下交通系统,是前海内部的交通主动脉。这不仅是国内目前建设标准最高的地下道路工程,也是国内少见的多点进出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共设置18条地下联系匝道,沿线共联系33个地块地下车库,服务超15000个停车位。
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8亿元,目前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由地下枢纽和上盖物业两部分构成,地下枢纽部分连通地铁、城轨等5条轨道线路和口岸,接驳场站可换乘公交、出租、旅游大巴等交通方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前海内部的交通集散地和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重要枢纽。
此外,在前海桂湾片区超高层的地下空间,象征着节能的绿色地面一眼望不到头,无数根巨大钢管纵横密布,这是前海2号冷站的现场,今后这样的地下场景将累计有10个,总供冷量将达40万冷吨。这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区域集中供冷群,将为前海1900万平方米办公、商业、酒店等公共建筑提供空调冷源服务。
推进粤港澳三地建筑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香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建筑领域,尤其在超高层建筑、桥梁工程、高速铁路等领域的建设,其设计和建造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节点,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此,毗邻港澳的广东省早就开始“取经”。作为深港合作的先行区,前海为探索总结深港两地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先后试行了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创新管理模式,并于2013年开始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先后批准嘉里中心、腾讯数码大厦等6个港资项目及10个政府投资项目作为试点。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已有58家香港专业机构和190位香港专业人士在前海开业执业。
现阶段,粤港澳建筑业在人员资格互认、试点项目建设、港澳企业和专业人士来粤开业执业、联合举办品牌活动等合作交流方面成果颇丰。目前广东已有1630名香港专业人士通过互认,取得内地注册建筑师等专业注册执业资格。前海、横琴、南沙自贸区积极试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已达142亿元。
“内地项目多机会多,能够得到项目和机会的方式也更公平”,正在深圳创业的香港建筑师吕达文介绍,前海专门出台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和《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在香港经认可和注册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备案后可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直接执业。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面向香港工程建设领域资质资格内地认定的规范性文件。“十多年前,香港建筑师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内地认可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每年有一定的名额,而且不能单独执业。”吕达文现在也有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会颁发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
未来,广东也将着力引导建筑业企业抓住“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进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上月出台的《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推动粤港澳深度合作,推进三地建筑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编制三地互认的湾区工程建设团体标准,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继续试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同时要建立产业联盟,推动设计、施工、设备、技术和服务输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瀛表示,广东将继续深入推进粤港澳建筑业合作。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香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在珠三角九市开业执业试点政策落实落细,聚焦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资质资格及信用评价管理,推动粤港建筑业发展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同时,提请珠三角九市地方政府安排更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鼓励香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积极探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并且,组织编制三地互认的工程建设标准,有序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筹建广东省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合作联盟,发挥港澳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推动设计、施工、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携手港澳企业共同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作为内地开展粤港建筑业合作最早的区域之一的前海,未来将着重从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加快建筑服务业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要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协同融合发展。前海将与香港共同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探索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建设协同标准,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用或采信香港地区或国际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以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为牵引,积极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对此,前海将支持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等专业化咨询企业做精做专,鼓励有能力的工程咨询企业提供集成化、多样化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
前海还将借鉴香港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加快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大力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