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勤于创造的人们

日子过得好快啊,当初采访上海市劳模张勤,是在今年的初春时节,我们采写的文章题目是《人勤春来早》。不久前,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又正式揭牌了。

当年,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工地参加施工。

北京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其庞大的椭圆形外形矗立在长安街上宛如“天外来客”。又云: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构成建筑生命的细胞绝对离不开水、电、风等系统设备安装,恰似人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身。

作为国家最高艺术表演中心,通风和降噪是一对矛盾,要做到两全其美,这在施工方面是有很高难度的。风速快、风量大,噪声随之产生;风速、风量小了,会影响观众的舒适度。这是一把“双刃剑”,舞台上不能用扬声器,台上撕一张纸的声音,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得见,施工技术要求十分严苛……

十年后,张勤曾带着上海中心的业主前去回访国家大剧院,其时院长给出了“十年未大修,十年精气神”的高度评价。这也佐证了“通风精神”和劳模匠心走出了上海。国家大剧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20年金秋十月,张勤出席中国国际邮轮船舶修造论坛暨展览会,在来自英德法意美日等20多个国家与会的情况下,作为唯一的安装专业施工单位,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在邮轮建造领域首次亮相登场。

劳模创新工作室,体现了技术尖兵的优秀品质,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了更多的人……经过一年多的迎难攻坚,在最短时间内,已经实现了大型邮轮管道系统100%管系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化安装。这期间,大大减少了传统模式施工工期,降低了资源消耗。同时,在大型邮轮建造材料、设备种类、配套供应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企业自身的科技施工资料库,为后期实现国产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了他穿越时代的不朽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于今看来,大城市楼群之高耸俯视,加上晚上灯光毗连环绕,宛如人间仙境。这是当代建设者赠予社会的福祉,他们用智慧和劳动的双手,在地连千顷高接摩天的三维世界里,构建了人类理想美好的居住环境。建设者,是新时代最值得我们尊崇的勤于创造的人们。

也许,这些比喻比较抽象、简单,可是,豪华美丽的外墙之内,楼顶之上,敷设的水、电、风,其密如蛛网的线路和管道繁复芜杂的程度,则是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精细。

当代的建设者,早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所付出的殚精竭虑更是以往任何时候所不能比拟的。

9月3日上午,当我们和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的工程师邓国华畅聊时,才发现,劳模所面对的工作性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单一,与时俱进还包含了许多科研创新的内容。

在“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揭牌的那一天,作为团队的一员、调试检测中心工程师邓国华,在隆重的仪式上,郑重庄严表示,要接好这一棒,创新路上继续奋力前行。

是的,这一棒的分量不轻,它蕴藏了1979年起第一任劳模班长殷福道开创的“优质、守纪、开拓、创新”的“通风精神”;1997年第二代劳模班长施国椿凝练的“技术为魂、服务为本”的宗旨;2004年第三代劳模班长姚旭东提出的“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个满意”的口号;2019年第四代市劳模张勤,弘扬上海建工独特具有的“工程师气质”,倡导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是的,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的生活,都源于劳动和创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一位建设者所言,“每个岗位有每个岗位的责任,每个职业有每个职业的担当,靠的都是一个‘勤’字。”

我们提问,试图从邓国华口中听到他精彩而有趣的回答。他只是说,我是一个普通人,“通风精神”没有辜负我,我不能辜负“通风精神”。也许,在平凡岗位上,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善于勤奋、善于钻研。也许,靠的是一个“勤”字,练就了一身真本领,成为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中坚力量。

邓国华是幸运的,入职时,他分配在当时建工系统赫赫有名的安装第六分公司的通风队,在这个“上海劳模集体”里耳濡目染,“通风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职工的心田。20多年后,那个踏实肯干的技校生成为了安装集团调试检测中心副经理、工程师,技术骨干。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正逢大年夜,邓国华接到通知,初三就与20多名管理人员奔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当时,指挥部要求,要在两幢大楼中间的一块临时用地上,紧急建造108间负压病房。时间紧、任务重,此时,面对重重困境,团队展开了与时间的争夺赛。2月23日必须要通过消防验收,当时留给安装施工只有14天的工期,至于调试的日子则更为紧迫。调试难,反常规,施工中绝不能有一丝的疏漏。

关键时刻,手里拿得出活,这是硬道理。那年,非常规的调试作业在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的旅检大楼工地又碰到了。同样是时间卡得紧,加之六月澳门的天气已是骄阳似火,空调需要大量投入使用。冷冻机房、冷冻水泵、冷却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以确保不耽误投入使用。邓国华和团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经过精确的计算,将整个复杂的机电系统分门别类,采用一个板块、一个系统的分段方式进行调试作业,最终提前通过澳门消防局现场验收,为后续工程竣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风精神”哺育和滋养了邓国华,而他在传承中又注入和赋予了“通风精神”新的时代特征。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鸟瞰建筑外形似一片四叶草,建成后参观者不绝如缕,其宏伟壮观灵动轻盈,令人赞叹。就以此说事,局外人又有谁想到,邓国华带领的调试团队,在机电安装的最后一道启动调试中,“边拉线、边接线、边调试”,仅用两天时间对主会场、迎宾厅等38台大小不一的空调设备,和2000个风口、1000多个末端阀门及导流片的同步调试与测试作业,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成功之后的回忆是难免的。邓国华的同事感慨万千,回想起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他们说:“他可以见缝插针地工作,却经常忘记见缝插针地吃饭”。

上海建工安装通风队一直被誉为上海建设系统的排头兵,在半个世纪里涌现出四代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他们倡导的“通风精神”,传帮带出一代又一代的上安人。

在新时代里,我们有理由说,“通风精神”就是当今人们所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上安人的建设脚步走遍祖国的各大城市,许许多多无法一一列举的标志性建筑中都有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只是从墙体的外表看不出,他们做的是内部的隐蔽工程,在清凉新鲜的空气里,无声静谧的环境中,所有的艰辛和付出,一俟竣工,再无踪影。然而,正如国家大剧院院长对张勤和上海中心大厦的业主所说的“十年未大修,十年精气神”,这就是最高的评价。

没有差错,没有纰漏,只有机器默默地正常运转,各个零部件恪守职责,一如做出这些精细活儿的匠人,奉献、敬业、质朴,竣工落成,转身又奔向了新的工地。

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有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他们埋头苦干,钻研技术,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台机器的运转,需要每一颗螺丝钉发挥作用。王晓波坦言:自己就是要做最好的那一颗螺丝钉。

他作为高速磁悬浮试验线车辆维护及保障运行项目经理,接受了不同于传统安装领域的挑战。磁浮上海线建成后,安装集团参与了高速磁浮试验线的建设及科研项目的配合施工、参与了“十一五”计划的双分区双端供电改造及磁浮上海线国产化设备的配合上线试验段工作。

王晓波能根据业主及科研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在没有设计单位参与的情况下,参照原施工图,与业主及科研单位沟通,自行编制了一套能指导施工的施工图,为双分区双端供电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此,王晓波经常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一头扎进测试中,有不少创造性的建议被业主采纳,有一项技术改进既方便了运行时的操作,又提高了运行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节约了大量的馈线电缆。

与此同时,王晓波还兼任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能源中心的工作。工地上,时常见他白天跑现场,夜晚做方案,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工地上的人们说,他是干事业的人。

80后的陆丹丹,作为上海建工安装集团智能事业部的电气施工员,先后参与了浦东机场二期、虹桥机场二期、上海中心大厦、迪士尼梦幻世界项目和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天津渤化60万吨丙烯项目,是一位校园里走出来不久就锻炼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在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六工程公司里,“通风精神”代代相传,涌现出一大批忘我奉献的“通风人”。其中在北京干了7年回到上海的严国华,曾克服家庭重重困难,一头扎进了世博工地。期间,被查出眼病,但他仍坚守工地,直到世博会开幕,设备运转正常,这时他才去医院做了手术。

也是80后的朱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高级调试工程师,他师从张勤,又先后带教了12名新进员工,如今这群年轻人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其中5人在石洞口污泥处理二期项目中,获得了上海建工集团“共青团号”青年科技团体的称号。

劳模精神,薪火相传,成果迭出。

在虹桥商务核心区能源站项目初期使用后,朱赟发现一次能源利用率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生态、节能、环保等综合要求构成了“智慧大脑”,与常规发电系统的40%左右的利用率相比,“三联供”在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及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还直接关系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朱赟带领调试团队,通过现场检测发现了问题所在:设备的构造及兼容性。团队用了整整大半年时间,顺利解决了改造调试中的疑难杂症,创造了一次能源利用率达82%的新高度。如今,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能源站已成为“三联供”技术应用的标高。

劳模集体,新人辈出,这是历久弥新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通风精神”,在新时代既有优良作风的传承,又有智慧创新的内涵。

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们,他们用智慧、汗水、劳动创造幸福,也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人生。在沸腾工地,在火热生活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是的,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张勤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蔚然成风。

他们是一群勤于创造的人们。

2021-10-04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572.html 1 3 勤于创造的人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