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风雨中的山西古建:多处漏水 大面积坍塌 城墙出现裂缝

如何“撑伞”守护人类精神遗产?

10月3日以来,山西降雨显著增强,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大部分地区都创下了10月上旬累计降雨记录。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资源丰富。在全省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其中古建筑4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8处其中古建筑407处,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由于大雨来得猛、持续时间长,此次暴雨影响范围内的大批文物,尤其是古建筑,面临严峻考验。其中平遥古城墙发生局部坍塌。除平遥古城外,山西不少全国重点文物都受到影响。如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山西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城墙出现多处裂缝;运城解州关帝庙崇圣寺门楼漏雨,春秋楼二楼大面积漏雨威胁到“夜读春秋”塑像。吕梁国保千佛洞石窟万佛殿屋顶塌落漏水,大雄宝殿后墙鼓裂,有继续坍塌风险;省保大麦郊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屋顶塌陷漏水,土坝石坝滑坡;省保西庄古建筑群,关帝庙戏台及三间厢房因山体滑坡坍塌。

据了解,截至10月10日12时,受暴雨影响,山西共有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等险情。目前,各项抢险修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山西此轮降雨较为极端,雨量达到10月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三倍以上。“山西众多的文物大都在地上,是全省文物受灾范围大、受灾文物数量多的部分原因,特别是古建筑,多为木架构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民居、祠堂、革命旧址等建筑,在长时间连续雨水的天气中,更容易受到损伤。”专家分析道,山西疏松的高原土质,在雨水多时,也极易形成坍塌、渗漏。

那么,如何为文物“撑伞”,共同守护好古建筑安全?

针对灾害天气应对古建保护制定预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文化大数据工程中心工程师刘琳琳撰文指出,此次山西古建受损有诸多遗憾。

首先是文保单位对此类灾害缺乏应对预案。山西此次大雨为四十年一遇。文物常有,而风雨偶至。“相关部门既然能对气象灾害作出预报,何不对古建保护制定预案?”

另一个遗憾是过度开发。为了增加游客容量,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停留时间,扩大商业规模,当今古建筑多被过度增肥。殊不知,古建筑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间形成的力学平衡可能被破坏,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刘琳琳还指出,缺乏保护思路也是掣肘。“山西丰富的古建筑资源,是圈起来研究性保护,还是做商业性开发,又或者像近邻日本一样,让古建筑成为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下一个‘几十年不遇’到来之前,山西文保部门能否整理思路,为宝贵且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找到可持续的生存方式,且拭目以待。”

呼吁无差别保护古建

民间古建筑保护专家唐大华长期关注山西古建筑。“此次乡村古建筑的损坏,不能把责任完全归为降雨,因为那些倒塌的乡村古建筑此前损毁已经很严重,这次的降雨只是加速了倒塌。”

“山西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已经有很大改善,但大量乡村古建几乎没有日常维护。此次乡村古建筑的损坏,不能把责任完全归为降雨,因为那些倒塌的乡村古建筑此前损毁已经很严重,降雨只是加速了倒塌。”唐大华说。

他认为,相关单位应该推进对各类文物的无差别保护,文物保护的经费应该打破级别限制。

近年来,山西省曾尝试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更大范围的未定级文物保护。2010年,《曲沃县古建认领保护暂行办法》通过,先由县级政府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政策。2017年,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动员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文物修缮、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高级别文物与低级别文物的区别在于,国家级文物在拨款修好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文物点,跟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绝,但是乡村古建筑是‘活的’,很多乡村古建筑实际上还是可利用的,它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也有好处。”唐大华解释。

古建筑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保护古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持续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守护好古建筑安全,为宝贵且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找到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本报综合报道)

2021-10-18 综合 风雨中的山西古建:多处漏水 大面积坍塌 城墙出现裂缝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687.html 1 3 如何“撑伞”守护人类精神遗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