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交通网络错综复杂,是海淀区人流量、车流量最大,最为繁华的地区。而冬奥赛事中心周边环境更为复杂,北临南长河,紧靠运动员公寓,南接首都体育馆老馆,最近的地方距离不到3米,西侧又有9号线和4号线两条地铁横穿而过。
“要在这样极为狭窄场地的条件下开挖3层17米深的基坑,同时保证首体老馆的结构稳定性,挑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项目技术经理吕玉圣说。
项目部首先根据图纸,一点点摸清了管线的位置、埋深和走向,先开挖放坡3米土层,针对管线作废或保留情况分别进行破碎、悬挂、改移等措施,保证管线全部处理完毕;又在靠近原有建筑基坑边线采用双排桩、双冠梁设计,最大程度保障了基坑开挖的安全性。
绿色施工打造“最美的冰”
视觉效果梦幻,科技含量更足。用“绿色施工”打造“最美的冰”是本次改造的理念。2020年11月11日,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值冷制冰冰面在首都体育馆诞生,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成为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奥运会。
“这下方制冷管道密布,背后是12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不断向冰面输送低温二氧化碳制冷。”程占玉指着冰面介绍,这种制冷方式又快又好。因为花滑和短道场地硬度、冰层厚度要求有差异,此前两个项目的转场至少需要半天时间。首体项目在对冰面构造、制冷量等方面周密研究计算的基础上,在制冰过程中,多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冰板层里制冷管道内低温二氧化碳与冰板混凝土进行换热,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同时不停地在冰板上洒水作业,冻成每层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多次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并能很好地实现能量回收,达到节能目标。而这块“冬奥首冰”的从无到有,仅仅用了3天时间。经过专家专业评估,冰面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技术代表和法国制冰专家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花滑和短道项目的功能转换时间上,该项目也取得了巨大飞跃。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举办时,因为花滑和短道场地硬度要求有差异,两个项目的转场至少需要半天时间。首体项目在对冰面构造、制冷量等方面周密研究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冰场构造和管线排布、精确增加制冰机组等方式,实现了快速升降温,只需3小时即可完成冰面转换。
项目还结合场馆整体风格,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赛场,装修超长异形的软膜天花彩灯,渲染奥运的主题色彩,简约而不简单。
创新科技赋能“智慧力量”
在既有场馆基础上改造施工,难度巨大。一进场,项目就面临大挑战——首体已经经历两次大的改造,现有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如期高效完工,只能边拆改、边设计、边施工。”安装项目经理韩明介绍,项目技术团队利用3D点云扫描技术,还原出建筑模型,再通过摸排现场实际情况反馈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改,经过多次反复纠偏校核,最终使模型与施工现场高度契合。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为现场施工奠定基础,也为项目建成后的运维或者再次改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工人只需拿一个平板电脑到现场,对照模型就能精准定位进行维护工作。”程占玉说。
除了“智慧施工”,“智慧场馆”也是该项目的一大特色,对内部的若干的功能进行了提升,特别是加入了高科技和绿色理念。冰场智能控制系统,是这一系列效果背后的智慧大脑。它是采用先进机组控制加集中控制方式搭建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平台,通过实时采集机组控制系统的数据、读取中央控制系统数据,从而在中控平台实现集中控制、数据显示、报警处理、事件记录、数据采集等功能,确保冰场高效稳定且节能效果明显。
为了呈现完美的比赛效果,馆内配备了一流的灯光照明、音响和综合视频显示系统,以满足现场观赛和高清转播需求。将视线从冰面转移至场馆顶棚,会发现一块1360平方米的“天幕”,这是首都体育馆改造中的亮点之一。在花样滑冰比赛后进行的表演滑上,它将给观众带来惊喜。为实现“最美的冰”的理念,项目顶部采用悬挂超薄膜单元系统,搭配声光电全新投影技术。屏幕膜材使用航空级玻璃纤维纱高强基布,附加纳米级感光涂层张拉而成,成像精密、耐酸碱腐蚀,同时还具有排烟及防反光功能,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优异的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得益于空调、通风、除湿和暖气4个系统的协调运行,场馆内温度控制在16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约为35%,风速小于0.2米/秒,保持恒温恒湿。据了解,本次改造中,首都体育馆还将座席数量由原来的1.8万座减少至1.5万座,但增加了观众座椅的宽度,提高了舒适性。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观众席间新增了80个无障碍观众座席,一张门票可供残疾人和陪同人员两人使用。
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除保障2022年奥运会赛事需求外,在赛后可继续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并能够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还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了比赛、科研训练以及群众健身的全覆盖。让我们共同期待,首都体育馆闪耀冬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