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形势突变,探寻设计转型的方向与可能,预见行业趋势与动向,突破企业格局与时代变局——日前,“后地产时代的设计变局”论坛在重庆举行。20余位开发、设计机构负责人与会。
陈勇 融创华城董事长
设计是根绣花针,追求极致;开发是把关羽的大刀,阔斧操刀。房地产时代已来到历史的转折点,以地产为依托的建筑设计行业需从设计的角度思考经营,从细节之处发掘裂变的可能性。未来建筑设计面临大幅减量,“巨无霸”龙头企业将被肢解、分食,设计需求总体量将会下降,逐步进入行业“精品”时代,设计正在从粗放式发展时代向精品深耕时代过渡。
廖洪海 重庆鹅岭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地产“黄金十年”“白银十年”已经过去,未来也许是“青铜十年”。这场变化对于设计行业来说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大家要准备好“冬衣”,迎接新一轮行业“洗牌”。以前我们谈论的都是拿地、卖房,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用“杠杆”将价格压下来。“大浪淘沙始见金”,留下的只可能是整合资源优势、抱团取暖的优质企业。我们就像在一条幽暗的隧道摸索前进,愿隧道的尽头有“光”。
卢菁 资深投资人、中衡卓创国际副董事长
这次变局,对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的影响相对滞后,首当其冲的是建筑设计。
“动荡”的时代就是“革命”的时代,所有对地产还抱有希望的设计公司都要“迷途知返”,隧道的尽头不一定有光亮,很可能是个死胡同。作为设计工作者应当思考自己的“圈层”,理清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譬如:社会资源、人才聚集、高端客户或是强经营等等。从地产到基建,找寻突破口,分散赛道。卓创未来大抵会趋于商业综合体设计公司,设计叠加商业运营的模式优于纯设计。在合作模式上,开放股份与建筑公司合作,也可以通过EPCO模式实现建设运营一体化来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获得设计与运营双丰收。
吴彦 gad杰地设计合伙人/设计总监
回顾地产发展历程,其实一直充满变化,须时刻保持企业的“危机意识”,夯实基础实力,拓展新的领域、探索行业边界。地产市场的趋于饱和到逐渐萎缩,设计企业应该弱化对传统地产的绝对依赖,从广阔的设计生态中吸取营养,在后地产时代赢得先机;不管整个地产行业如何变化,也需要有不变的坚持。坚持以用户思维为导向,让设计解题“更有趣”,比市场潮流“快半步”。当设计拥有温度,打造出更有趣味的生活场景,就能成为市场上最后被淘汰的企业,以此“不变”应对行业“万变”。
李建平 天华建筑重庆公司总经理
时代迫使我们不得不开辟新的“航道”。从人才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专业已不再是最优选,取而代之的是IT、金融等专业成为“香饽饽”。上海、深圳已引领新的运营操作方式,政府代建、EPCM和EPCF都是可以尝试的新方向。现在的年轻人不愿“生存式”加班,更不愿熬夜制图,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化”的居住需求与环境需求只增不减。
侯宝石 基准方中重庆公司董事/执行总建筑师
设计是一个产业,也是一门生意。市场走势两大数据比较有代表性:一是单月销量同比变化;二是看融资成本百分比与融资额同比变化。这样看来常规拿地的频率放缓,速度变慢。国家控制力更强。政策、市场双向驱动发展,国家队建设方或其参与的项目成为国、民结合共有的赛道方向。由此,设计企业向规模化和小型化发展的倾向仍是个人认同的设计企业发展方向。
规模化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政、市环境?一是“抱大腿”政策,从全面的大客户占有到全面加精准的大客户占有;二是建立规模化设计公司设计标准化、一体化的新模式——如各单元组织根据产能和项目情况可分可合,亦分亦合,易分易合;三是大规模团队中具备塑造核心的技术资源与团队品牌能力,建立高端创新实力以此赢得客户信任;四是传统地产经验及资源可沿用至国、民共有赛道,将资源利用最大化;五是全类型设计加设计总包拥抱国、民共有赛道(但需要有资本运作如上市、国有收购,国、民合作控股等基本条件);六是在快速扩张、规模效应时代后,平衡更加合理的企业规模;七是建立大规模设计企业的局部投资资本运作;八是行业间需要破“内卷”。
小规模设计企业(单地100人以下团队)一是对客户保持技术的专长和强突破性;二是有条件去绑定更精准而不用大而全的客户信任,去“选客户”;三是应增强联盟互补的公司合作,弥补一些行业覆盖面短板。
高静华 纬图设计机构创始合伙人/总裁
个人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衰落是必然,市场对设计需求的减少也是大概率的,我们如果去掉对规模化的执念,或许就没有眼前的烦恼。退一步海阔天空,像国外一些小而美的事务所,也很有生命力。设计师要学会跨界思维和产品化思维,往更专业化、产品化的方向迈进。深入研究客户潜在需求,想其所想,想其不能想,让甲方有更多的获得感。其实,设计的生存空间一直都会存在,努力奔跑,让自己成为最优秀最有竞争力的20%,就不必担心生存问题。
刘志南 A&N尚源景观总经理
无论是疫情影响也好,市场风向变化也好,都与企业发展并无全盘的因果关联,设计是个相对单纯的行业。一是要有稳定可控的客户,二是要有专业技能强的核心团队,三是怀揣创新精神,四是维护好已实施的设计作品。在大时代环境下,市场已进入技术性回归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与人均GDP也在不断提高,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企业应当转换思维,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转化为“产品属性”,攻其本身的内核发展,深耕专业技术和核心团队培养,秉持匠人初心,相信“地震”后是繁华。
季青涛 默存设计总监
作为微型企业,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扩张”的理念,打造小而精的团队,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开拓新的商业边界。这次的改变是彻底的,完全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但我们信心十足,室内更新不会间断。我们应该发掘自身的优势所在,比如:软装公司可以向产品设计方向发展,私宅设计也是一大方向,室内公司建筑化是未来的必修课。
兰京 源道建筑董事长
从宏观上看,我国居民现有人均居住面积为39.8平方米,刚需已近饱和。而精品艺术类建筑与城市更新只能满足有情怀者。以前的设计是各自为政,大多数传统企业缺乏专、研精神,需要转换思路,整合资源进行产业融合。比如城市更新,除了建筑外墙立面的更新,还可以考虑到周边的绿化带、公园景区等相关环境。
时代在更新,城市在更新,人员、机构、产业复合型迭代,所有人的思维都需要更新。比如源道公司运营也转换了思路,提出“去薪留心”,把主要高层拉为新公司合伙人,从“打工人”转变为“老板”,为自己打拼,自然热情高涨,皆大欢喜。
冯焕辉 海力空间董事长
对于行业来说,影响更像是助力器,迫使你做得更好更专业。从市场经济调控层面来看,也是希望所有的行业都向着更健康更规范化发展。
从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变化中可窥见一斑。这二十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感觉从张扬模仿的“外放式”物质分享型消费,到今天重视内心需求的以家庭成员为中心的“实用主义”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水平、观念都在不断地提高与更新,以创新赋能未来生活方式,创造更美好生活;地域不再是限制,往往可能变为机会,多用开阔专业的视野去看待问题,看待客户,看待每一个设计,你就有了主动权。我国的存量市场潜力巨大,现在只是暂度寒冬,春天一定会到来。 (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