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工程设计咨询类的企业上市频繁出现,但并不太被市场看好,对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总体而言资本市场对于工程咨询设计企业的估值非常低,仅比银行股稍微好点。不过, 资本说,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价值洼地,未来完全可能诞生一批千亿市值的上市设计企业。
资本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
党的十九大明确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以“管资本为主”。过去二十多年里,得益于母基金和管资本的运作模式,社保基金实现8.5%左右的平均收益率,而全国范围看国企资产收益率仅为3%左右。
一段时期以来,拥有国资背景的基金不断涌现,大量“独角兽”企业背后都有国有资本投资的身影。通过国有基金运作之后,国资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行业向极具潜力的新兴行业的优化布局,分享了新兴行业高增长的成果。
相当一部分设计咨询企业都是由科研院所改制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国资属性。在管资本的导向之下,流动性成为价值的源泉,拥有国资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成为企业战略投资者补充企业权益资本,提升企业投融资能力同时,还可望降低企业债务负担,优化财务结构。
创新逻辑——构建战略转型能力
大变局和数字化时代,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是关键。企业战略决策需要把握三大发展引擎:
一是技术创新,以硬核技术和数字化转型提升持续成长动力;二是金融创新,面向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形成价值乘数效应;三是组织创新,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变革和结构优化放大价值。
新发展格局呼唤设计企业资本化转型
创新型大企业正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世界。当前我国经济迈入存量时代,重组、分化、规模、效率、创新成为关键词。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规模效应显现。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科创的黄金十年,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硬核科技领域,科技资产成为未来最优质的核心资产。
鼓励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已成为当今趋势。经济突围要发力资本市场,攻坚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储蓄向权益投资转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权益性长期资本形成机制、创新资本积累机制,这无疑对众多拥有国资属性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国企“管资本”导向下需确立基金化思维
合伙制基金简单、灵活、高效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久经市场考验与验证,堪称国际惯例和市场通行规则。合伙制基金不乏融合商业精髓的硬核设计,真正体现了价值导向、效益导向、市场导向、专业导向,国企改革引入基金化思维有望扫清诸多障碍。
其中GP和LP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的界定及出资比例1:99原则, carry二八分配,管理费2%控制线等,已成为市场通行的标准,集中体现了市场化运作的商业精髓,完全可以应用到国有设计企业的改革中去。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前瞻:创新×资本是根本出路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整体规模相当可观,但受地方保护、区域性分布、行业条块分割、产业链割裂、体制机制约束等多种因素影响,分布较为分散、规模普遍偏小、人均产值不高、研发投入偏低;从行业内现有30多家上市企业的市值来看,大部分企业营收在10亿元以内,市值普遍不高,绝大多数都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可以说,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价值洼地。当中最关键的是深化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化改革进程,这是根本出路所在。
事实上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的知识服务行业,如果市场化运作得到保障,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享受估值溢价,成为资本市场一股活跃的创新力量。
一方面,研发创新已然成为设计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BIM、装配式建筑等相关技术愈发成熟,发展空间显著扩大。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与下游行业相互促进,并购和整合EPC业务、工程总承包业务、PPP业务成为新趋势,资本需求也日益扩大。
如果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突破,找到引爆点,整个行业价值将被资本市场充分挖掘。以中国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资本市场完全可以诞生一批500亿、1000亿市值规模的设计类上市公司,这是可以期待的。
上海国盛资本目前签约规模近600亿元,完成投资约250亿元,已成为很多行业的重要资本推动力量,我们非常有意愿投身于设计行业,共同推进企业改革,深入挖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