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上海联合发布《202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报告显示,我国以地铁为主导的地下轨道交通、以综合管廊为主导的地下市政等快速崛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规模发展态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报告汇集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基础数据与核心指标,以2020年地下空间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全景式展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从顶层设计到行业与产业发展等各领域最新成就,通过关键数据与要素评价,揭示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在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内在关联轨迹,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资源复合利用提供地下空间方面的专业意见。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设24亿平方米。2020年全国城市地下空间新增建筑面积约2.5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0.78%,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含轨道交通)占同期城市建筑竣工面积约22%,而长三角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珠三角城市群,该比值达到24%,共同构成主导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增长极。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到13.3亿平方米,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的城镇常住人口90199万人计算,新增地下空间人均建筑面积为1.47平方米。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累计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的依次为江苏(1.75亿平方米)、山东(1.30亿平方米)、广东(1.25亿平方米)、浙江(1.01亿平方米)。
以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来衡量,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延续“三带三心多片”的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三带”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连绵带,分别为东部沿海带、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线连绵带。“三心”分别为北部发展中心、东部发展中心与东南发展中心。“多片”,是分别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发展片。
根据地下空间综合实力评价体系,截至2020年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排名前10位依次为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苏州、青岛,其中东部城市占8席,中部城市占1席,西部城市占1席。
此外,在法治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我国颁布有关城市地下空间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共527部。从历年城市地下空间相关法规政策统计中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颁布实施的最多,占历年总数量73.4%。“十三五”期间,我国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已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类型为地下交通、地下商业服务、地下市政、地下公管公服、地下仓储、特殊功能等。在地下空间科研与交流方面,“智能”“安全”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地下空间的科研热点。
报告还指出,诸如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地下城”的超级工程,已经成为地下空间建设装备及技术应用发展的新赛道,并有望由此诞生更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空间建设的超级装备。我国在地下空间专用装备与技术运用方面逐渐打破国外垄断,持续积淀世界一流的智能化超级工程装备,将在地下空间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的进程中厚积薄发。 (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