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之城雄安新区塔吊林立的无数个工地中,有一个集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特殊工程,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使垃圾处理后可实现烟气超低排放,它就是中建二局承建的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这个总建筑面积达23.8万平方米的庞大设施建筑群,为雄安“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及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厂房“隐身术”,让“邻避”变“邻利”
作为雄安地区首个垃圾综合处理设施项目,雄安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扮演着打造绿色雄安和生态雄安的重要角色,从设计之初就始终围绕“去工业化”这一主题。最终采用的“地下/半地下”式设计,将群众避之不及的垃圾处理设施隐藏于地下,而地上则成了雄安市民饭后茶前休闲娱乐的龙湾郊野公园;排放烟气的大烟囱也被设计成荷花塔造型,成为领略雄安美景的观光塔。以往与城市风景线格格不入的垃圾处理厂变成了游乐场,真正实现了变“邻避”为“邻利”。
为了将垃圾处理工艺路线与前端减量相适应,提出对前端减量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废弃物协同处理,项目采用全球先进的烟气处理技术与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超低排放,二噁英排放浓度、烟尘浓度均低于相关标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日本和欧盟标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嗅觉上,都实现烟气的超低排放。
挑战国内最难,60天创造“雄安质量”
作为国内埋深最深、屋顶绿化面积最大、顶部荷载最重、施工难度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施工难度在国内尚属首次,仅桩基施工就面临地质环境复杂和交叉施工两大难题。项目总出土量达到160万立方米,相当于挖出5个“水立方”,众多坑中坑和2个雨季,更是对基坑支护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基坑所处地质环境复杂,筏板需浇筑在淤泥层中间。面对窘境,中建二局项目施工人员创造性采用“预制钢板+砖渣”做支撑的方案,仅短短2个月,就在淤泥中打下11788根桩的奇迹,超过大兴机场的7000余根的桩基数量,桩基数量是全国最大垃圾焚烧厂——龙岗垃圾焚烧厂的近三倍,所有桩头尾相连长度超过350公里,可以绕北京五环3圈半。
与此同时,93根劲性柱吊装与工艺设备吊装来回穿插施工,吊装空间有限,构件超重超大,工期紧,吊装设备抗杆严重,如何保证交叉施工成了施工中的另一只“拦路虎”。为此,项目技术攻坚团队创新运用无底木桶作为“止水帷幕”,将项目分成若干区域,无底巨型木桶可以将四周泥水阻挡,同时排出中间作业区的水再进行施工。就这样,边干边研究,施工现场成了项目团队技术攻坚的战场,项目施工最高峰时同时调动300台设备作业,每天打207个桩基,创造了国内此类作业的纪录。仅在基坑施工项目中,项目团队就完成了30多项技术创新,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达到17项,其中4项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功创造了新时代“雄安质量”。
垃圾变能源,实现固废“零填埋”
为了解决传统垃圾处理厂固废污染的难题,项目将循环经济等环保理念充分运用进来,能量被有效转换利用,最终产出电能及热能。运进固体废弃物,产出能源和资源,垃圾以及产生的污水、飞灰、炉渣、沼渣、沼液等废物协同处理后,实现最佳经济利用和彻底治理污染。
为了根治飞灰污染,该项目采用了以往只在实验室中进行的飞灰熔融技术,这也是国内首次将飞灰熔融技术用于大型综合处理设施项目。垃圾在焚烧后产生的飞灰被熔融为玻璃体、制备建材,甚至是工艺品,真正实现了零填埋。为妥善解决雄安新区垃圾处理问题,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