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特别报道

不惧天寒路远 北京建工与蒙古人民“心联通”

——援蒙古学校项目(一期、二期)全面完工,获蒙古国教育部及建设部表彰

2021年底,伴随着援蒙古学校(二期)10区项目的顺利竣工,北京建工援蒙古学校项目(一期、二期)共5所学校全面完工,至此完美收官。

来自异国他乡的珍贵首肯

12月21日,蒙古国教育部国务秘书、教育部官员为项目部颁发奖杯,表彰北京建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卓越表现,以及对蒙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也是蒙古国教育部首次对国外援助项目颁发表彰奖杯。同时,蒙古国建设部部长还向北京建工集团国际业务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签发特别荣誉证书。

蒙古国国务秘书、教育部、建设部相关领导人员对北京建工集团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给予高度认可,充分肯定了北京建工集团作为项目施工单位的实力和专业水平,表示学校的落成有效的缓解了乌兰巴托市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推动了蒙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对多年来北京建工在蒙古国建筑、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行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对双方继续加强合作提出希望和愿景。

援蒙古学校(一期、二期)项目是中国政府对蒙古国的无偿援助项目,于2018年4月陆续开工建设,建筑面积合计约3万平方米,可供5000余名学生就读。项目是北京建工集团在蒙古国的又一标志性工程。项目全体建设者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畏严寒,克服境外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在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使项目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精品工程、优质工程、典范工程,有效提升了北京建工在蒙古国的影响力,为深化中蒙友谊做出新贡献。

让乌兰巴托的夜不再寒冷

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冬季时间长,气温低,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全年有五个月的时间处于“数九寒冬”,极寒的气候环境是项目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作为在蒙企业中为数不多实施冬施方案的施工企业,蒙古分公司成立冬季施工领导小组,制定《冬季施工专项方案》,用一套“组合拳”来抵御乌兰巴托的严寒。经过充分研判,项目部技术组决定采用暖棚法进行冬季施工,暖棚骨架采用直径48钢管搭设双排外架,外架立管间距为1.5米,顶板横杆间距2.0米,纵杆间距1.0米。外架外侧固定50×50厘米方木,便于固定保温帆布。为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双层保温被外侧再挂设一层防风帆布。暖棚内置暖风炮,混凝土浇筑前2小时开始棚内升温,为了防止火灾每班安排5人轮流值班,确保温度达到15摄氏度以上,同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优化,确保冬施顺利进行。

建工海外铁军守护中蒙友谊

为保证项目顺利履约,全体项目建设者坚守岗位,争分夺秒。为了克服语言“拦路虎”,及时掌握当地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技术组全体人员白天在工地人手一本中蒙字典查找专业名词,再依托翻译一丝不苟组织施工,晚上回到驻地再请翻译授课日常对话、蒙语数字等基础内容。

技术组总工程师史平安快60岁了,来蒙古之前做完心脏搭桥手术没多长时间,家中老伴一直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希望他冬季之前能够回国,可是史平安耐心做通老伴思想工作,依然坚守岗位。技术组负责人李鹏、机电工程师张之跃已经2年没有回国……由于运输混凝土的车辆白天无法进入工地,混凝土浇灌一般都在夜间施工,张之跃经常顶着寒风清点材料,双手冻得发紫,上齿跟下齿打架……首席翻译苏布道其其格是个89年小姑娘,婚期一改再改,坚守在滴水成冰一线进行翻译工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身处海外的北京建工人,用自己的坚守和努力,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生动诠释并践行着大国担当,谱写出一曲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的动人篇章。

(徐悦荣)

2022-01-13 ——援蒙古学校项目(一期、二期)全面完工,获蒙古国教育部及建设部表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5771.html 1 3 不惧天寒路远 北京建工与蒙古人民“心联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