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自动化监测平台,对施工隐患“精准打击”
面对毫米级精准度的施工技术,传统的人工监测受到夜间盲区、雨雪天气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全天候的自动化精准监测便成为保障这些施工技术达到毫米级允许范围的“电子狗”。为了实现24小时无死角监测,项目应用了检测“黑科技”——BIM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系统可自主设定采样频率和传输频率,实时监测基坑位移变化,确保基坑安全。如超过设定报警值,系统可将预警信息发送至设定手机,现场可第一时间采取进一步措施,为基坑安全处理赢得宝贵时间。
2020年3月2日,当基坑开挖至基底某处时,BIM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突然报警,显示在1号与2号监测点处水平位移曲线呈“鼓肚子”状态,1号监测点上部水平位移曲线是接近悬臂开挖的抛物线形,1号监测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14.1毫米,而2号监测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19.1毫米,大大超出了允许误差范围。该项目立即召集技术人员进行“会诊”,通过及时调整侧向力圆满消除了隐患。
模板支撑拆换,上演工地版“速度与激情”
面临疫情防控和施工进度的双重压力,如何把有效施工工期从时间手中抢回来,成为决定项目能否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要求实现项目完美交付的最关键因素。为了最大限度优化方案,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施工提速,该项目技术团队对上千张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了逐项优化,并完成全过程计划实施科技创效工作30项,深化设计9项,方案优化10项。其中1项科技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拆除支撑施工过程中,按照原拆除方案需要在楼板标高位置,设置混凝土传力板带,并在传力板带及楼板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拆除楼板钢支撑。但该方案传力板带支模空间狭小,施工复杂,且施工周期长,单层板带施工完成至拆撑时间至少需要40天。经过反复论证,该项目技术团队最终采用在筏板高度范围内增设轻集料混凝土回填,优化减少了地下四层换撑板带施工,其他层楼板处优化了钢筋混凝土传力带,将整体板带优化为1米宽,中心间距3.2米的条形板带,换撑率为由50%下降到31.5%。经过设计核算,楼板及换撑板带强度达到70%即可提前拆除支撑,极大地节约了地下施工阶段的宝贵时间,最终有效节约关键工期40天,节省经济效益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