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个“双奥城市”,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所有新建场馆通过绿色建筑标准三星级认证,所有改造场馆实现绿色改造提升;打造三个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工程,最大程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北京冬奥组委1月13日在京发布《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汇总了一大批冬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可持续性成果。
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在致辞中说,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三个基础性主题之一。六年多来,我们全面兑现申办时作出的可持续性承诺,落实可持续性政策,制订实施可持续性计划,创新建立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可持续性成果。
在众多可持续成果中,建设者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营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把绿色、生态作为核心理念,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密码一:绿色标准先行赋能可持续发展
《报告》介绍,截至2021年9月30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承诺已完成98%,取得显著成效。如:建立集监控、审查、保证和报告为一体的北京2022可持续标准体系,北京冬奥组委创新融合ISO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并运行的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等。其中,也包括一系列绿色建设标准的制定与贯彻——
北京冬奥组委分别于2018年4月、2018年8月、2020年1月制定了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三个阶段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可持续等方面,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固体废物管理、可持续采购、智慧工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保障北京冬奥会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生命周期中,严格遵循绿色建筑标准,使用最新低碳技术,应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节能节水设备、高效外保温和高性能门窗以及一些先进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等,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打造健康、高效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冬奥场馆。
2018年5-11月、2019年8-12月及2020年8-11月,北京冬奥组委三次会同北京冬奥指办、河北省冬奥办等部门,按照《场馆与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要求,对开工的新建和改造的场馆开展了评审,评价审核各场馆各项可持续性要求措施的落实情况。评审表明,各场馆均较好落实了《场馆与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的可持续性要求,并发现了多项场馆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可持续性工作成果。
针对国内、国际缺乏雪上运动场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际情况,为推动北京冬奥会雪上场馆的绿色建设,北京冬奥会创新组织编制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并作为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个省市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区域地方标准,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实施。评价等级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将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健康与人文、管理与创新等融入到雪上运动场馆设计和建设环节,为国内、国际雪上运动场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借鉴。2021年11月,该标准被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评为“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北京冬奥会所有雪上场馆满足该标准三星级要求。
密码二:夏奥场馆再续荣光变身“双奥场馆”
北京冬奥会积极探索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馆,减少新建场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会场馆遗产,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改造,满足冬奥会冰上竞赛项目、开闭幕式等需求,减少资源消耗,降低赛事筹办过程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为赛后场馆多项目应用、多业态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北京赛区使用6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使夏奥场馆变身“双奥场馆”;张家口赛区对现有云顶滑雪公园雪道改造利用;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办公场所由北京西部的首钢园区原有工业设施改造而成。
其中,作为“双奥”示范场馆的国家游泳中心,将游泳池改造成冰壶场,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运动场馆。国家游泳中心的可持续改造利用,获得了2019年度国际奥委会“体育和可持续建筑”奖杯。据悉,“水冰转换”技术帮助国家游泳中心实现“夏季游泳、冬季冰壶”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是“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有力实践,目前正在其他类似场馆中推广。
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于2012年正式开业,雪场一期滑雪面积88.5万平方米,建成雪道41条。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云顶滑雪公园被确定为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两个分项的比赛场地,要求对部分原有雪道进行改造,完成U型场地技巧、平行大回转、坡面障碍技巧等六条赛道的建设,并于2018、2019、2020年分别举办了多项国际雪联世界杯赛事。
五棵松体育中心则实现了篮冰转换的高效利用。该中心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8000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项目的比赛场馆,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比赛场馆。通过对原有标准冰面、更衣室、看台、照明设施、音响扩声系统、显示屏等进行改造,场馆可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模式转换,满足北京冬奥会赛事需求。
首都体育馆也实现了多场景利用。体育馆初建于1968年,在建成后的50多年时间里,承担了众多的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训练,以及大型文艺演出任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项目的比赛场馆,北京冬奥会期间将承接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项目的比赛。首都体育馆通过改造可快速改变冰面温度,使得在同一个场馆、同一块冰面上举办两项赛事成为可能。
密码三:先补偿后建设打造“无痕山林”
秉持“使用前补偿,施工前补偿”的原则,北京冬奥会对户外场馆和周边区域实施生态恢复项目。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奥林匹克生态补偿计划,全面推行“无痕山林”的理念,即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身体力行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表现在北京冬奥会上,就是在场馆邻近区域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实行先补偿后占用、先补偿后建设,而且尽可能不砍伐树木,而是移栽或原址保护。
例如,作为北京冬奥会最具场地及生态挑战性的赛区,延庆赛区在场馆设计中最小化设置用地范围和施工红线,控制施工范围,合理安排赛区道路位置;在场馆施工过程,科学安排水电等各施工工序、工程进度,合理配置永久建筑、临时设施和使用场地的数量和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场馆建设对赛区生态的影响。
对赛区植物保护,延庆赛区提出“规划区内建设工程应规避重要栖息地和古树名木。场馆以外的建设项目永久占地区内涉及保护物种的,尽量采取规避措施,无法就地保护的,实施迁地保护”,即对赛区植物实施就地、近地、迁地三种保护措施。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位于延庆赛区内的冬奥村的建设单位和专业园林公司合作,对施工区域的树木数量和分布进行普查,树木位置在设计图纸上进行重点标注。施工过程中,建设人员用密幕网将127棵原生树木作为景观留在原地保护起来,根据季节不同对树木浇水、施肥和病虫害治疗。对于无法原地保留的树木,将其近地移植或者迁到专用地块进行保护。
此外,延庆赛区首次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工程设计。设计团队认真研究《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首次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将可持续性要求作为专门部分,与建设工程同步提出相应设计要求,制定了赛区所要达到的工程建设内容和工程建设标准,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利用、低碳排放、可持续性项目监管平台,以及遗产保护与赛后利用等可持续性设计的具体内容,并以此为依据通过了场馆建设业主的可持续性专项工程投资。
密码四: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场馆建设
建设之初,北京冬奥组委就承诺:所有新建场馆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在节能、低碳能源、废弃物与废水处理方面成为示范。场馆建设将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清洁能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将得到广泛使用,为冬奥会留下环境遗产。
《报告》显示,北京冬奥会新建冰上场馆和冬奥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建雪上场馆按照《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三星级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鼓励现有场馆按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二星级要求进行改造。上述标准重点关注场馆设计和建设环节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措施,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适宜等性能。
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家速滑馆、主媒体中心、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及张家口冬奥村新建6个室内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认证,7个雪上场馆全部获得《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三星级认证,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体场馆群3个改造场馆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认证。
除了各种绿色认证,北京冬奥会还积极打造低碳场馆,建设超低能耗示范工程,推动场馆低碳节能改造,加强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努力实现所有场馆达到低碳节能标准。
北京冬奥会共打造了三个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工程,分别是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综合医疗诊所、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D6组团、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其中,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综合医疗诊所示范建筑面积1358平方米,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相比于北京市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率为51%,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42.4吨。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D6组团建成超低能耗示范面积10856.22平方米,相比于国家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率为61%,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755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建成超低能耗示范面积38960平方米,由于采用了更好的围护结构,并应用了可再生能源,运行阶段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2927吨。
同时,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上运行中心4个冰上场馆,创新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在冬奥会比赛场馆。4个冰上场馆合计减少900吨二氧化碳排放。
(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