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让民族瑰宝焕发新的生命

——记象山县古建筑建设有限公司

曾获得“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的浙江象山县古建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象山古建”),这些年在古建筑建设和文物保护修缮这两个被称为“民族瑰宝”的专业领域中业绩骄人,承建的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4个,在同行中的综合实力名列省、市前茅,并进入中国古建园林企业20强行列。那么,象山古建在中国民族建筑事业中究竟做了哪些贡献呢?

术有专攻 匠人风骨

象山古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与成就,故事还要从创始人施金利开始说起。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施金利,在离开校园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木匠学徒生涯,在学习木匠手艺时,施金利第一次接触到了雕刻,并逐渐痴迷于各种雕刻技法与雕刻工艺品,之后便改学了雕刻手艺。22岁那年创办雕刻厂,以雕刻工艺品为主。1994年,27岁的施金利创办象山县古建筑建设有限公司,历经了28年的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的象山古建。在谈到28年来所做过的古建筑建设项目时,施金利如数家珍:“江苏金湖县大佛寺,镇海净圆寺,宁波法王寺,普陀山大乘庵、羼提庵、锡麟堂等。其中宁海广德寺、宁波阿育王古寺、宁波阿育王寺3个项目均获得国家级奖项。”

修复古建筑,涉及建筑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还需要全面了解宗教、文化、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精髓、民族精神。施金利说:“古建筑修复要求做到‘修旧如旧’,其难点和亮点也就这4个字。首先对项目所处历史朝代、材料、结构、分类和布局,以及当时的施工工艺都要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按原形制,原材料进行补配,以恢复原来的外形和功能。必要时也结合一些现代工艺,使项目更加牢固、更加防腐;其次,准确把握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及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的原则。”

宁海广德寺重建项目,占地90多亩,2005年起分三期实施。施金利在制订修建方案、设计图纸时亲力亲为,对工艺、材料严格把关。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的枋、檩、角梁、门窗、斗拱等修缮工作力求做到精雕细刻,达到“修旧如旧”的要求。一期工程于2007年竣工,该项目不仅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施金利也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优秀人物”荣誉称号。

在施金利的带领下,象山古建业务日益兴旺。在建项目有普陀山的羼提庵及书画院、奉化雪窦山法华寺扩建项目、上海嘉定区护国寺、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杭州湾万嵩寺、衢州灵鹫寺、宁波阿育王古寺扩建项目、鄞州金峨寺扩建项目等,工程造价均在5000万元以上。近几年,象山古建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产值和税收增幅超15%。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文物,不仅是我国民族瑰宝,也是展现我国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阿育王古寺院和阿育王寺院既是古建筑又是古建筑文物,分别在浙江省宁波市的北仑区和鄞州区,这两个由象山古建承建的项目相继获得国家级奖项,施金利也同时荣获“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功勋人物”荣誉称号。紧接着象山古建又参建了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大雄宝殿、钟鼓楼、禅堂的修缮项目,再次斩获殊荣,项目荣获“2012年度全国文物保护最佳工程荣誉称号”。

目前,该企业施工的宁波市长春门遗址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并申报了浙江省省级文保项目。该项目由澄怀学堂、惠庆医院、陈巷陈宅3个不同风格的古建组成,属清与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如今长春门遗址已修缮一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展现出古建筑文物的独特魅力。

象山古建公司还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每接手一个古村落修缮项目,都要研究其历史文化和古建工艺,深度挖掘传统古村落的现代价值。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郑氏十七房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护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是国内少有的文化瑰宝,对明清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经过象山古建的精心修缮,如今的郑氏十七房建筑更显恢宏气势。马头墙、厢房、大堂、石雕、牌坊在匠人们的精雕细琢下,恢复了古村落既有的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布局的独特特点,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经常会遇到新难题。象山县文物重点保护工程——丹城汤家大屋迁移保护工程,是一个整体迁移工程。这座大屋是清朝前期典型的三进二院格局的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为宁波市乃至江南官府私邸的典型,也是上世纪20年代象山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诞生地。汤家大屋既是古建筑文物又是红色资源,具有双重保护价值。据了解,该项目采取先在迁入地址完成基础施工,再进行建筑迁移,先修缮再迁移、局部吊装和局部修缮相结合的办法,严格遵守最低干预的原则,对原建造工艺、原做法、原材料严格把控,坚持用木、石、砖等原材料,采取科学的技术使汤家大屋得到合理的保护和修缮。2021年10月15日,该项目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受到各方好评。

先锋团队 传承创新

古建筑和文物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保护利用的双重价值,但这两个领域的保护现状都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古建筑以5%的比例消失。象山古建成为抢救传统建筑工艺“战狼”式团队,并在项目抢修抢建中掌握了一大批传统施工工艺。例如,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韩岭老街二期修缮过程中的瓦片墙制作工艺;宁波市长春门遗址修缮过程中的三合土地面制作工艺;宁波市奉化区天主教堂的修缮过程中的元宝缝、勾底缝、勾面缝制作工艺等。有的传统工艺在原材料中不但加石灰,还要加上糯米、红糖等食品,既能增强粘合度,又能吸附水分,还能随环境变化快速干燥,调节建筑周边的湿度。

“传承、应用、创新”是古建筑行业的6字方针,推行古建筑装配式施工是象山古建的一大创新举措。象山古建于2013年租了20亩土地,建起了木结构构件加工厂,进行大、小木作加工。大木作是指柱、梁、枋、檩等承重构件,小木作是指门、窗、隔断等非承重构件,把加工好的构件直接运到项目所在地进行装配式安装,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施工质量。

象山古建公司创建28年来,凭着对古建筑建设和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的挚爱,秉持“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的理念,在施金利的带领下,扩建修缮古寺院70余座,修缮古建筑房屋超过1000幢,其中包括宁波保国寺、阿育王寺等多个国家级文保项目;包玉刚故居、奉化溪口武岭中学等多个省级文保项目;余姚状元楼、象山青草巷等一大批市、县级文保项目;奉化蒋氏故居、丽水黄景之故居等,以及一批老街和古村落。施金利说:“我们这种行业最能体现工匠精神,并且这种工匠精神要靠团队通力合作才行。”

施金利热爱艺术,爱好绘画,但更爱好绘图设计。他有一间单独的设计室,每当夜深人静,他总是在设计室,坐在桌前,笔耕不止。设计内容涉及古建筑修缮、古寺院扩建、仿古建筑、古民居、老街以及古村落的修缮以及装修项目的设计等等。施金利的胸中始终装着民族的情怀,他说:“古建筑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象山古建就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民族瑰宝焕发出新的生命并继续传承下去。” (马建杰 陈爱芳)

2022-03-10 ——记象山县古建筑建设有限公司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6309.html 1 3 让民族瑰宝焕发新的生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