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到2022年再强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步伐正在不断加速。与此同时,相关建设领域也在主动谋变,深度关注城市更新的方方面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城市更新不仅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从多角度探讨城市更新路径,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设立国家城市更新基金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树平认为,当前各地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普遍面临“更新水平不高”“钱从哪里来”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此,他建议,由财政出资设立国家城市更新基金,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母子基金架构,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为融资、规划、建设、运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比PPP模式更大的资金放大效应。
何树平介绍,目前设立的更新基金主要分布在一些省会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经济实力不强的城市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时,陷入任务繁重和缺少资金的双重困境。而城市更新是新发展阶段每个城市应该而且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和推动。
对此,他建议,国家层面研究出台城市更新专项基金相关政策,由财政出资,设立国家级更新专项基金,采取母子基金方式,统筹形成国省市三级更新专项基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国家层面结合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明确将一定比例涉及城市建设、房地产、土地出让等领域的税收,定向注入城市更新专项基金,作为基金的重要资本金来源。
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认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求现行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随之进行变革。“现行制度主要为增量年代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新增建设而设计,不能适应以存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任务的城市更新行动实际需求。”
具体而言,要从以规模为导向的串联式开发建设,向以品质取胜的深度一体化更新改善转变,面向活力品质空间营造,联动考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流程;要从蓝图式规划实施的物质空间导向,拓展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治理结果导向,促使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居民及相关利益方共建共治共享家园的实践过程;从标准化、相对简单的土地用途和强度开发规则管控,转向面对丰富多元的城市更新对象,强调更新方案的在地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实现空间资源保值增值、人民生活场所更加宜居的综合目标。
国家层面制定《城市更新法》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春生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实施的城市更新工作遇到了不少法律问题,而现行的民法和行政法都无法单独完成对城市更新法律关系的调整。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土地、建筑管理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对于存量用地、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制度设计比较缺乏。因此,迫切需要新的专业性法律予以明确指引与保障,在城市更新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切实解决现行产权制度不适应存量更新产权重构需求、现行标准规范不适应存量更新改造需求、现行规划管理制度不适应存量空间管控要求、现行商业模式不适应存量更新综合效益实现等四个主要问题。
对此,张春生建议,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城市更新法》,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切实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发展质量。“希望通过立法,能更好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建立“城市建筑二维码”数据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集团董事长戴雅萍指出,近年来各地因建筑改造造成的房屋垮塌事件时有发生,关键原因在于城市早期的大量一般性建筑缺少数字档案,对既有房屋的实际建造状况、实际使用状况、是否经历过改造等均缺乏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
随着城市存量更新步伐的加快,既有建筑改造提升再利用越来越普遍,但也意味着改造风险成倍增加。为此,戴雅萍建议,要推进以县(市)城为重要载体的城市体检,找出问题短板,然后制定城市更新规划、计划,再统筹推进老厂区、街区、老旧小区改造、居住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抓紧研究,建立健全相应法规和机制,构筑城市一般性既有建筑数字化档案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通过财政资金配套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对早期一般性既有房屋进行检测和数字建档,全面及时动态地掌握建筑物的实际建造及使用状况,最终建立一套以“城市建筑二维码”为表现形态,可获取、可更新的城市既有建筑动态数据系统,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城市更新建立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以人为核心建设高品质城市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代表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视频会议上发言时表示,我国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增量扩张转向内涵品质提升的新阶段,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努力做好城市品质提升这篇“大文章”。
陈群在发言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针对“住”与“学”这两大难点,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
二是推进老城有机更新,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以城市体检为基础,精准运用“留改拆补”手法,以“微改造”取代大拆大建。发掘和放大老城区特色优势,通过优化街巷肌理,加强公共空间的创意设计,让老城区的“古风古韵”生动地呈现出来。
三是实现多主体协同,推进共建共享格局。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补充出台城市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四是加强城市品质管理,积极开展城市体检。在国家强制性标准之外,支持权威机构研究和发布具有较强科学性、引导性的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城市诊断和品质评估,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继续完善超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社会治理、交通安全、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