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到2025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示范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调研成都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为成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都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化城市试点示范。此次《总体方案》明确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三个发展定位,即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根据《总体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同时,围绕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定位和目标,《总体方案》部署了四项主要任务举措。
一是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态价值、水利工程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二是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出行,鼓励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打造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同时,开展宜居生活创建行动,在绿色生活、养老育幼、住房保障、社区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三是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
四是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建立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机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加强片区综合开发。同时,开展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在内涝治理、燃气管道改造、应急能力建设、智慧化治理、土地利用、投融资创新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