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2021年度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名单出炉,中建二局华联城市商务中心项目榜上有名。面对深圳市南山中心区代表性城市更新项目,华联项目团队秉承精益求精理念,凭借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安全高效的建造能力以及绿色施工的创新意识,精心建造近3年,顺利完成包括三座产业研发用房、两座研发公寓在内的约30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获得了住建部绿色科技示范工程、詹天佑故乡杯、省市双优工地、省市优质工程等各类荣誉,为南山区黄金走廊新添了一座璀璨的亮点工程。
迎难攻坚:基坑抬升量不超2毫米
“15~17米的基坑设计深度、22万方的开挖量,距离周边的老旧建筑物最近处仅有3~4米!”华联项目经理张凌对当时项目伊始基坑开挖施工的困难程度依旧记忆犹新。“意识到工作的艰巨性后,我们一开始就下了攻坚取胜的决心。”为了保证基坑施工不致周边建筑物出现墙体开裂,张凌带领项目团队首先将数据精细到了毫米级,确保基坑回填后周边建筑物上抬量不超过2毫米。
一边是建设单位刻不容缓的工期压力,一边是减小深基坑工程对周边老旧建筑物的影响,项目团队丝毫不敢懈怠,立即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我们一边安稳周边居民,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一边组织技术人员,把一天掰成两天使,进行各种技术论证和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凌带领的攻坚小组成功设计出了“袖阀管注浆基坑加固”施工方案。按照该方案,施工团队采用了早强硅酸盐水泥浆,对地下软弱土及地下孔隙进行填充,以充分固结软弱和松散岩体,使地层强度和自稳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样基坑就会‘稳如泰山’,同时周边建筑物也很难再下沉。”张凌介绍说。
为了确保注浆过程精准无误,项目团队特邀了第三方监测单位,密切监测注浆过程中地面及建筑物沉降、位移情况,并在应力较为集中的部位新增了9个安全监测点。同时,为了严格控制注浆前后建筑物的上抬量不超过2毫米,正式注浆施工时,项目部不仅安排专人进行周边环境巡查,还在注浆结束30天内,每4小时对基坑监测一次。最终,项目基坑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基坑回填后周边建筑物累积最大沉降量稳定在19.7毫米以内 ,为项目赢得了“开门红”。
高效建造:150米写字楼流水施工
面对3座150米高的框架结构写字楼,提升效率、压缩工期是华联项目团队绕不开的“必修课”。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舍弃了传统的逐层人力翻转模板施工方法,采取高效的“核心筒先行外框结构错层同步施工”工艺,即先集中力量将核心筒建造起来,然后再将工程从垂直平面上切割多层次作业,以此实现各楼层流水作业的同步施工。
选择该工艺,华联项目总工李敏信心十足。“我们从安全、质量、工期以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反复比选后才选了这个方法。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不掉链子’,还提前借助BIM技术进行施工预演,预演成功让我们真正吃下了‘定心丸’”。项目团队仅用13个月就完成了从“正负零”到结构封顶,再到塔吊电梯拆除及外围幕墙封闭工作。
随着施工流程有序推进,从钢柱搭建到幕墙安装的工作皆已基本完成,各工序穿插均达到最理想状况,“核心筒先行外框结构错层同步施工”工艺也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的全国论坛上被当作典型案例大放异彩。
绿色施工:防尘专利“锁住”灰尘
要完成30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扬尘污染治理难度极大,除了和工期“争分夺秒”, 华联项目团队还要与扬尘“斗智斗勇”。在华联项目6项专利、4项国家级QC成果、8项省市级QC奖中,就有一项专门解决扬尘问题的专利——工地防尘结构专利。可以说就是靠它,项目才将不安分的尘土牢牢封锁在防尘结构之中。
“我们想过多种方案,最后决定用支撑框架、防尘网为施工现场搭建起一个防尘区域”, 前期项目总工刘超群介绍道。在防尘区域中,施工人员先用支撑梁悬挂防尘网,通过在内撑梁上固定细小钢丝,使大面积钢丝绳拉通整个基坑,从而使安全网覆盖整个基坑,然后在支撑梁上设置喷淋设施,以达到牢牢固定扬尘的目的。该方案不仅得到了深圳市建筑业协会的肯定,还获得了深圳市质量协会的认可,被授予2019年QC金奖,成为项目的一大创新亮点之一。
精益求精,方能铸就经典。华联城市商务中心已成为南山区又一地标建筑,它不但见证了二局人“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精神气质,更体现了中建人“精筑一砖一石,严苛一毫一厘”的匠心品质。
(魏荣生 张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