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人物

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记中交二航局沿江高速项目总工谭啸峰

“祝贺你获得中交集团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沉甸甸的奖状被中交二航局沿江高速项目总工谭啸峰捧在手心,此时,他百感交集。

谭啸峰2005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进入二航局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桥梁、码头、城轨等多个项目的现场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尤其在城轨项目技术管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突出成绩。

积小流成江海

2005年,谭啸峰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以应届生新人的身份进入广佛地铁12标项目,无巧不成书,这恰恰也是二航局首次进入地下城轨施工领域,无数未知的难题横在前进的路上,而当时并没有成熟可借鉴的“闯关”经验,新人遇新关,如何开局成了棘手的难题。

既然难题来袭,那就迎头而上,水来土掩,谭啸峰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架起知识的桥梁。于是他开始没日没夜地翻书籍、查网页、看论文,下大功夫,使猛力气,东取经,西打听,到处请教。

他开始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尝试探索,积极修正施工组织方案,调配得力人手,统筹项目进度,确保物资设备不掉队,于是项目部得以顺利完成始发任务,喜得开头彩。

努力并未付诸东流,在与时光共舞的路上,他迅速成长为项目骨干,也积累了不少的实用经验。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让知识传播生根开花,他当起了领头雁,从施工现场走上了讲台,有板有眼地对盾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授课,逐步提升了项目盾构施工基础管理、技术操作的水平。

成长从未止步。2008年,他担任项目工程部长兼掘进班长,负责带领团队掘通菊西区间左线隧道,隧道里程约2公里,穿越复合地层,而且下穿珠江水产研究所地质盲区带、地铁1号线运营线路等多个重要建构筑物,容不得有半点闪失,如何在繁重的施工压力下保证安全质量,他为此思来想去,在多番研讨商量后,最终由掘进班组给出了三字诀—“不缺位”,即所有岗位人员就位待命,随时做好顶替准备。

作为掘进班长,谭啸峰重任在肩,他早习惯了在两条隧道内左右奔走,盾构机上经常响起他急促的脚步声。踏雪有痕,他每天至少步行8公里,相当于15000步,而且从不间断。

他常一脸轻松地笑着说:“只要和兄弟们一起在施工现场干活,我这心里就踏实。”

初入盾构施工领域,现场问题不断,又亟待解决,作为主心骨的他只好来回穿梭,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被汗水浸个全透。

隧道施工噪音极大,人员隔了5米以上,喊话基本不起作用,这时嗓门必须盖过机器声,才能起到传话作用,可他是个急性子,人未到,声先到,隔了20米,话就顺着空气回旋在隧道里了,当嗓子喊哑了,就用手比划,当脚站肿了,就坐在盾构机走道板上监督现场。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未被繁重琐碎的事情压倒,反而总是精神抖擞,干劲冲天。

在他的感染带头下,设备部、安质部、技术部等部门人员也不甘落后,纷纷扎入工地,作业工区因此形成了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生产景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项目前后历经8个多月,从始至终保持全天24小时持续掘进,最高掘进速度达375米/月,日均掘进里程达12.5米。同时,掘进班组也克服了隧道内潮湿、闷热、粉尘大、机械噪音大等恶劣环境,成功贯通二航局首条盾构隧道,且后来居上,成为广佛线最晚开工、最早贯通的区间隧道,展现了中交企业的高效管理水平,擦亮了二航局的盾构施工建设品牌。

收获与付出并行,他依托该项目开展的多项研究也结了果,多篇论文与多件创新成品问世,而且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荣获集团科技进步奖。2009年,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谭啸峰被评为了“中交集团青年岗位能手”,该项目也被评为“中交集团优质工程”。

冲锋在前,敢打头阵

工程故事依旧在他的脚下书写。2012年,谭啸峰担任广州地铁14号线1标项目总工,负责引导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日常的施工组织和策划方案。

此项目初步地勘为含大面积富水砂层与岩层的复合地层,被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列为一级风险控制点,施工经济风险高达上亿元,要想闯过这一难关,施工技术方案成了关键钥匙。

其实,早在2011年底—项目筹划之初,他就早早地编制好了项目施工技术方案。但在策划审核会上,业主、监理方纷纷表示质疑。

对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总工才30来岁,年纪轻,经验浅,考虑不周,他们的意见出奇的统一:“这个方案我们不放心”。

面对意料之中的质疑,谭啸峰沉吟了一会儿,当即立下“军令状”:“请给我们一点时间,项目部保证给各位一套完美无缺的方案,让各位满意。”

“说实话,那时候方案上午刚定好,下午又被新想法给推翻,方案因而不断重塑,也借机得以修改完善。”谭啸峰感叹道。

历经近半年的“内功修炼”与“外功操练”,且经过不胜其烦的反复调整大改后,项目施工方案最终于2012年7月定稿。

“收到通过业主审核的消息时,我们整个团队都不知不觉地掉下了眼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谭啸峰依然无比激动,“优化的方案不仅远远超出了业主的预期,还为我们降低近1500万元项目成本。”

一波已平,一波又起。该项目盾构施工路线中的一段横穿姓钟围45栋村民自建密集房屋群,房屋群处在既定规划掘进线路的浅覆土地带,地质疏松,地层稳定性差,抗扰动性差,怎样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减小盾构掘进带来的地层扰动成了“拦路虎”,像是如鲠在喉的利刺,让人咬牙切齿。

谭啸峰和他的团队当即决定用新技术拔掉这根“硬刺”,经过周详思考和对比探讨之后,可行性方案开始实施:先改造盾构设备,增强地质适应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调整设计线路,避开重大风险源,并引入长距离水平定向钻进钢阀管定点注浆、克泥效填充防沉降等国内领先技术以作辅助。

最终,此盾构隧道实现双线顺利贯通,且居民房屋沉降量最终定格在5毫米以内,房屋和居民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此,广州地铁集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发函表彰。

之后,二航局在地铁盾构施工行业的业务不断壮大,施工技术方面的困难接踵而至,谭啸峰身上的责任也跟着越来越重。2017年,二航局成立了“谭啸峰创新工作室”,旨在依托全局在建项目,研发更新技术,采取创新手段,紧靠施工现场需要,应付解决施工生产难题,因此,他率领相关技术人员相继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

时光不负有心人,积年累月的仆仆奔波与不懈思索的非凡智慧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光芒。他带领研发的多项成果紧跟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且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公路学会、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等权威组织机构颁发的多个高含金量奖项。

辉煌再续—建功特区,续写春天的故事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转眼来到2020年初,中交集团中标深圳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EPC工程,这是该集团继港珠澳大桥之后进城入湾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同时,该项目也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建设,打造前海区宁静海湾、幸福海湾、城市客厅的重大基础工程。

危机与前景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该项目也面临着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制造及掘进、全球最大规模的桥梁拆除及利用、处理全球最复杂的地层之一等全新课题。

行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于是谭啸峰临危受命,在接到公司委派命令后,他火速赶到了沿江高速项目施工现场。

万事开头难,实地查看施工段具体工况后,谭啸峰才发现,现场特殊工况较多而且复杂,一系列小麻烦、小问题、小细节成了碍事的绊脚石,阻碍不除,事必难成。这也就意味着,开局即是决战,由不得半点疏忽懈怠,谭啸峰等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该战役打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二航局甚至是中交集团未来大直径盾构品牌在业内的信誉和市场,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恶战,只能胜,没有败的余地。

2020年4月8日,武汉疫情防控解封的第一天,他和他的团队均火速跑步进场。时间不等人,按照项目总经理部要求,他们必须在30天内拆除桥梁并制定万无一失的盾构始发方案。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像是吃了定心丸,如同“定海神针”般稳稳地扎进了项目,坚持每天深入一线勘察现场,细排施工风险,紧跟施工进度,狠抓施工细节。

时间迸发的力量是惊人的,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他不仅如期完成方案的编制,还组织开展了“立体交通改造桥梁绿色快速拆除与再利用技术研究”活动,旨在通过研究对复杂环境下多种结构形式的桥梁高效拆除工艺及拆除废弃物再利用的问题,力图实现大规模桥梁安全、高效、创新、经济、环保拆除。

除此之外,他还开展了“湾区浅海域复合地层超大直径单管叠层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新型“键-销”连接体系管片的设计、预制、拼装,意在显著提升成型隧道质量,攻克管片错台、渗漏等质量通病,开拓新型管片产业链。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他始终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2022年在深圳疫情形势异常严峻,谭啸峰第一时间组建项目抗疫青年突击队,在疫情防控期间,该项目12名青年志愿者第一时间主动参战,成为驻地社区疫情防控的“战斗员”“宣传员”和“服务员”,先后在深圳市海旺社区、海乐社区、海滨社区十余个核酸检测点以及疫苗接种参与志愿服务,全员累计服务时长近360小时,辅助核酸检测近6000余人。

在深圳市交通建设中心专项疫情隔离安置区建设工程任务中,谭啸峰带领项目青年主动请战,星夜兼程用10天的时间完成50间200个床位的隔离区建设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责任与担当。

在各类荣誉面前,他并未沾沾自喜、安于现状,因为谭啸峰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只有足够勤奋努力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山之巅,一睹灿烂的霞光。”

如今的他,依旧不忘初心,坚守在施工生产一线上,与施工人员打成一片,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广阔大地,用心血浇筑百年工程,用奋斗和奉献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青春,如同一个蝴蝶般美丽的梦在奋斗中绽放光芒。 (通讯员 倪浩添)

2022-05-19 ——记中交二航局沿江高速项目总工谭啸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6825.html 1 3 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