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明 通讯员 张玉升
引子:清代诗人袁枚《苔》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是最卑微的植物,生于阴暗潮湿处。苔藓虽小,却并不乏自己对生命的崇敬。在那如此不堪生命成长之处,苔藓照样长出绿叶,执着地一展青春的芳华。青春之歌何来?那是顽强生命力自强不息的咏唱!管它花儿小如米,只要能开花、结果,便是生命的胜利!
杨锦历出生于江南水乡极为普通的一个平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14岁辍学当建筑工人,帮助妈妈一起抚养三个年幼的妹妹。而来62年,一直在建筑业辛勤耕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建筑业,他为建设金平湖美丽家园、为建设祖国,竭尽了自己的努力。他恰如一颗卑微的苔藓,唱响了自己的青春之歌、生命之歌。
14岁,开启奋斗62余年的建筑业生涯
1946年4月25日,他出生于平湖县新埭镇一个平民家庭。后又有三个妹妹。早年父亲在镇上做烟糖小生意养家糊口,妈妈在照管四个儿女之余替人洗衣挣钱,一家人过着艰难、贫寒的生活。1958年夏,父亲因历史问题被判刑。妈妈为维持一家人生计,到新埭镇棉纺厂食堂当炊事员。那时有一件事,60多年过去,杨锦历仍记忆犹新:有一天,他上午放学到棉纺厂食堂吃饭,妈妈给他买了一碗饭,面色难过地递给他,意思是没有什么下饭菜。他无声地接过饭碗。旁边一位食堂阿姨一声不响地用勺子从食堂盛菜的大面盆中打了点菜汤放在他的饭碗里。他懂事地对她点头示谢。那是他一生中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岁月。至今他每当回忆那一幕情景,总忍不住地潸然泪下。
1960年7月,他小学毕业。为减轻妈妈肩上的压力、抚养三个年幼的妹妹,他辍学报名到平湖农机厂当学徒。但由于他家在县城没住处,厂里不要他。他一时成了弃儿。幸好妈妈当时在新埭建筑队食堂做炊事员,领导同情他们家的困境,破例安排他在队里当泥工学徒。1960年9月4日,他到建筑队里上班,那年他14岁。由此开启了他之后为之奋斗62余年的建筑业生涯。
1960-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他第一年学徒月工资只有12.50元,每半个月发一次。
当时,他的小学同学绝大多数在新埭中学读书,学校在劳动课时会安排同学们排起队,从船上把砖块传送到在建的学校宿舍楼工地,下课铃一响他们洗洗手又回教室上课去了。他非常羡慕他们。从那时起,他年少的心灵里埋下了发奋的种子。他暗暗告诫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一定要好好学本领,成为一名出色的工匠。”
天道酬勤。经过近三年的勤奋学习,他的工作、所学技能得到了同事、师傅和单位领导的肯定。1963年夏评发季度奖,全队大约70人分三个组讨论上个季度每个人的工作表现,然后每个组提名全单位的一、二、三等奖候选人员。第一次的季度奖三个组几乎一致提名当时他所在施工队一位优秀施工员和他为一等奖候选人。这个提名拿到建筑队班子讨论时,队主要领导说:“小杨工作确实不错,但他学徒还没有出师,其他学徒只拿三等奖,给他一等奖不利于他今后的进步。”这样他就得了二等奖。后来讨论季度奖时仍重复第一次评奖的情况。直至一年后他担任施工员才领到一等奖。当时一等奖只有十几元,每个奖级差约2元,但在当时,这点钱弥足珍贵。
踔厉奋发,坚决不做“南郭先生”混日子
据他的老领导、老同事介绍:杨锦历工作极具责任感。他心地善良,天性正直,言语不多,为人低调,做事踏实,追求完美。他每天都会自己考核自己——产量决不能少于其他工人,质量不能差于他人。他不愿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日子。
由于长期勤奋工作,许多业主向杨锦历所在单位领导指明要杨锦历到工地负责施工。也有相当多的工人要求到杨锦历负责施工的工地上班,因为杨锦历负责的工地产值、质量、安全均比其他班组强,奖金自然比其他班组多。那时他一个人总要负责两三个工程的施工,在新埭建筑行业小有名气。一位好友曾问杨锦历:“你在什么情况下最开心?”杨锦历说:“当我完成一个工地的施工,业主在竣工验收时说:‘这个工程质量不错,我们满意’,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1969年,杨锦历借到镇里一个办公室工作,同时在单位里兼管一个项目的施工。当时工地正在做临街街面的水泥立柱水泥粉刷以及室内墙面石灰粉刷。杨锦历原计划上午到办公室看看,就分配一位曾在上海大工地工作过的王师傅粉刷门面水泥立柱。当时这种工作对工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王师傅说:“这三米高的立柱最好安排两个人做。这样一个人在上面,一个人在下面施工起来方便点。”杨锦历一听就知道,他想图省力。立柱水泥粉刷不宜太快,水泥粉上去后需一个凝固时间,两个人粉上去后中间可坐下来喝茶、抽烟、聊天,一个人粉、两个人粉的工效差不了多少。杨锦历随即回答:“我上午不走了。柱子我来粉,你到室内做墙面石灰粉刷。”当天上午,他一人粉了四个柱子。临中午下班时,王师傅怪不好意思地对杨锦历说:“你下午有事你走好了,其他柱子我来粉。”那个下午他也粉了四个柱子。后来,杨锦历给青年施工员讲课时,时常以这件事教诲青年施工员:要当好一个称职的施工员,本身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无法让下面的工人心服口服继而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1979年,杨锦历担任平湖县第三建筑工程处生产负责人。那几年也是平建三处工程业务最多、资金积累最多的时期。
1981年,他被评为中共平湖县委员会、平湖县人民政府先进生产者。
平湖村镇建设经验得到建设部充分肯定
1983年1月,他调到平湖县建筑公司生产科工作。1984年5月,平湖建筑业整合成立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杨锦历任质安科科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平湖全塘有一户农民建房时房屋突然倒塌了,导致多人受伤。消息传开,上下震惊。杨锦历时任平湖建总质安科科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掀起建房高潮,许多农民认为:“做人一辈子,就是造房子、讨娘子、养儿子。”但是批宅基地有人管,造房却没人管。杨锦历深感责任重大,农民造房子必须管起来。
1990年1月13日,平湖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总部人员转为平湖县建筑工程管理处,杨锦历任该处农房科科长,负责全市农村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1990年1月,平湖县村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成立,杨锦历任副站长,分管乡镇村农房建设、农村泥木工匠培训发证以及乡镇村农房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1991年,杨锦历参与编写平湖县农房建筑施工员操作上岗培训教材。在这段时间,村管站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农房建筑设计室,全省首创实行农村建房一房一图。对全市从事农房建筑的泥木工匠进行上岗培训考核,全市有1776名泥木工匠分别领到甲、乙、丙三个等级的农村建房施工证书,并每年对他们进行年检、培训、考核,进行资质升降考核工作。根据村级领导对本地农房建设情况熟悉和便利管理的状况,每年一次对村主任(书记)进行农房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培训,聘请他们参与农房基础、主体、竣工三验收。市、乡镇、村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农房建造中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受到广大农户好评。在村管站几年工作中,为了检查、指导及处理农房建设中的问题,他走遍了全县281个行政村中的213个村。
平湖的农房建设管理,受到了嘉兴市、浙江省、乃至全国同行的重视。嘉兴市建委、浙江省建设厅、国家建设部先后到平湖来开现场会。
1991年秋,平湖市电视台对杨锦历作专题采访,报道平湖农房建设经验。该节目播出后被嘉兴电视台、浙江电视台转播,中央电视台也在晚七点黄金档节目转播。
1997年5月,建设部在平湖市举办全国村镇建筑工匠培训班,推广平湖市村镇建设工匠管理经验。当时平湖市农村农房建设管理工作在全国影响隆隆。
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平湖一年4获“钱江杯”
1992年1月,平湖市农村泥木工协会成立,杨锦历任秘书长。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农村泥木工协会。
1993年后,他曾先后任平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平湖市建筑装饰企业协会秘书长,市建筑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平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人员,平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协理员。
2002年11月18日,平湖市建筑业协会成立,杨锦历担任副秘书长(主持工作)。2007年更名为平湖市建筑业行业协会。
平湖市建筑业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了《平湖市建设工程“当湖杯”优质工程评审办法》,制定了《平湖市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评审办法》。协会坚持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努力向会员单位宣传政府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诉求。2003年,平湖市建筑市场建材价格普遍上涨厉害,为此企业呼声很高。协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并将专项汇报材料报建设局。事后市政府以《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钢材等部分建筑材料结算价格的意见》一文,下发到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市属各单位,从而缓解和减轻了企业亏损的情况。
2004年,不少施工企业遇到建设单位工程款严重拖欠的问题,影响了民工工资发放。民工上访、闹事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协会受市建设局委托,组织人员对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进行为期16天的专项调查,对全市6个镇、3个街道、3个开发区以及9个局,共计232个政府项目进行工程款支付情况调查,基本摸清了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情况。在给市里的汇报材料中,对企业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此汇报材料受到市政府重视,随即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组合举措,使全市拖欠工程款的情况迅速得以缓解。
经过数年努力,优秀企业争创优质工程成为平湖建筑业的一种风尚,且渐入佳境。杨最难忘怀的是,2011年是平湖市建设史上工程质量创优最辉煌的一年。当年平湖市获得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钱江杯”4个,创下嘉兴地区一个县(市)一年获“钱江杯”最多的历史之最。
“杨校长”办学,培育大批本土建筑业专业人
本世纪初,平湖绝大多数企业资质是三级,影响企业资质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平湖市施工企业中有学历、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才奇缺。为解决平湖施工企业资质普遍较低的问题,协会牵头,于2004年10月,由时任市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市建筑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国跃带队,组团到浙江省“建筑之乡”象山县考察学习。象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学历教育的经验对杨锦历他们启发很大。回平湖后他即向平湖市教育局求助,得到市教育局、市电大领导的鼎力支持。不久,成立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平湖教学班。协会积极发动建筑业企业在职人员报名,平湖施工企业和市相关单位从事建筑管理的在职人员踊跃报名,2005年有121名学员入学参加大专班学习,59名学员入学参加专升本学习。另有190名学员入学参加平湖电大中专班学习。
2006年,该协会又协调开办了一个本科班。经过几年的学习,经考试合格,杨锦历与市教育局局长、电大校长在电大礼堂给本科毕业学员颁发毕业证书。学员戏称杨锦历为“杨校长”。
为了方便企业员工就近参加学历教育,浙江远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请老师到全塘镇人教中心开办了一期中专学历教学班。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平湖市施工企业和相关单位人员通过协会与学校联合办学获得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文凭的学员有1200余人。有相当多的学员后来获中、高级职称和一、二级建造师资质证书,成为平湖建筑业的中坚力量,为平湖市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7月31日,杨锦历被嘉兴建筑工程学院聘为嘉兴建筑工程学院平湖校企合作理事会副会长。
他与《建筑时报》的不解之缘
2010年11月30日,建筑时报社嘉兴通联站成立,嘉兴市建筑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玉升任站长,桐乡市建筑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志敏、平湖市建筑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杨锦历任副站长。杨锦历由兹与《建筑时报》结下不解之缘。
《建筑时报》是中国建筑业行业报,专业宣传、解读中国建筑业相关政策、法规及细则,即时介绍建筑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动向。同时它是宣扬正能量、鼓励、指导从事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工人的良师益友。为了提高施工现场操作人员相关建筑业理论知识,协会要求施工现场,特别是创建建筑安全文明标化工地,必须在工地设立宣传橱窗张贴《建筑时报》,供现场民工休息时阅读。
该协会通过施工企业将《建筑时报》发到每个工地。民工通过阅读《建筑时报》,受益匪浅。几年时间里,平湖市每年订阅《建筑时报》都在百份以上,每个企业都订阅《建筑时报》、每个工地都可以看到《建筑时报》。平湖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把《建筑时报》落实在工地宣传橱窗的做法得到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的肯定。杨锦历在2008年10月召开的浙江省建筑业通联会上作“关于如何在施工现场设置橱窗宣传《建筑时报》”的专题发言。
主持编辑《平湖市建筑业志》广受好评
平湖建筑业是平湖市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一代代能工巧匠建造了平湖一栋栋精美建筑,传世佳作,描绘了一幅幅城市美丽画卷。整理出版一部记载平湖市建筑业历史和记录平湖市现代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书,是数代平湖建筑业人士的心愿。2006年,根据平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部署,平湖市成立建筑业志编纂委员会,杨锦历出任主编,并兼任责任编辑,全程负责志书的撰写、编辑、校对工作。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四易其稿,最后完成了平湖市历史上第一本《平湖市建筑业志》。
平湖是江南水乡,一座古老的小县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河浜成网,县城里七十二条半弄堂,显示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水乡建设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平湖城市建设迎来有机更新的历史机遇,平湖水更清、天更蓝,金平湖环境更加美丽,获国家建设部人居范例奖,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平湖市建筑业志》是记录这一段历史变化的志书。由于它编写严谨,史料翔实,受到史学界好评并被广泛利用。杨锦历担任这本志书的主编、责任编辑,功不唐捐,青史留名。
从2002年11月18日成立平湖市建筑业行业协会至今,杨锦历是第一届协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第二届协会秘书长,第三、第四届协会副秘书长;2020年10月,他被第五届协会聘为顾问。如今他已77岁了,但他仍在继续为平湖市建设工程创优夺杯努力工作。
当记者结束采访时,杨锦历有力地握着记者的手,脸上荡漾着慈祥的笑容。
“一生奋斗,今生无悔!”杨锦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