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于7月12日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专家预测,这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施工蓝图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确立。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与此同时,城镇化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动力和问题挑战并存。
《实施方案》提出了2025年要实现的若干目标,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深入推进”等。
《实施方案》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政策和建筑业息息相关?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建筑业大有可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实施方案》对建筑产业领域着墨颇多。
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推进水电气热信等地下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在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推行地下综合管廊模式,推动有条件城市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廊入地。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促进公共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统筹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推动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发展成为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注重改造活化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防止随意拆除老建筑、搬迁居民、砍伐老树。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开展既有重要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新建建筑要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同步规划布局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防控设施,在森林、草原与城镇接驳区域建设防火阻隔带。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改进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备用设施,加强应急救灾和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完善自建房安全体检制度,严厉打击危及建筑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加大内涝治理力度。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老城区改造更新按有关标准补齐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消除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治理修复河湖水系,增加雨水调蓄空间。实施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修复破损失效设施。建设排涝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沟和道路边沟,确保与管网系统排水能力相匹配。推进雨水源头减排,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增强地面蓄水渗水能力。
推进管网更新改造和地下管廊建设。全面推进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点改造城市及县城不符合标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燃气场站、居民户内设施及监测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及县城供排水、供热等其他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指导各地在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等工作中因地制宜协同推进管廊建设,在城市新区根据功能需求积极发展干、支线管廊,合理布局管廊系统,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
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规划建设,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建筑风貌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于此,《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推动开展城市设计,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和管控,促进新老建筑体量、风格、色彩相协调。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健全投融资机制。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持续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与用地、环评、报建等制度的协同衔接,全面改善投资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必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向村覆盖、往户延伸。统筹规划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推进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村内主干道和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