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人才供求错位 利润空间压缩 行业改革局限

——浅议勘察设计行业当下发展困境

□陈文

今年高考刚刚过去,即将进入志愿填报时段。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招考情况与往年相比如何?从前两年的高考招生计划和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土木建筑类招生在减少,就业形势也不太乐观。总体来说,人才市场供求并不对等,薪酬供求也不对等。人才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行业和教育部门深思……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从高速增量进入存量提质阶段,业务数量减少的同时内容范围却在不断扩大。设计院业务从单纯的规划、勘察、设计衍生到策划、咨询、数字成果交付、创新创优、课题研究、标准规范图集编制等各个方面,竞争环境激烈到甚至几百家单位抢投一个标的,经营管理成本逐步加大的同时设计费取费标准几十年不变,甚至还在不断打折,利润率持续走低。此外,受经济及政策形势影响,房地产暴雷时不时发生,外加持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让本就发展下行的勘察设计行业继续雪上加霜。

为了“救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短期刺激行业发展的政策,但奈何建筑行业整体市场化程度不足,“头部效应”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反而出现了国企大院活多加班干不完、民营小企接不到活关门歇业的现象。在新一轮洗牌之下,人才外流进一步加剧。大型设计院在高成本经营加持下,也不敢轻易大招大揽式地引进人才,保留核心骨干力量的同时引入灵活价廉的劳务派遣绘图员或能力一般的设计师,虽然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和用工风险,却也给设计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这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设计行业的人才缺口往往在顶层与底层两个极端,顶层为专业上、品牌影响力上能引领企业发展的勘察设计大师,或是在工程咨询、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等新兴领域具有“技术+管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底层为价格低廉具有基本设计素养的绘图员,而中层的设计骨干团队在之前的积累中已基本稳定。高昂成本培养出来的“985”“211”毕业生在择业时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尴尬的境地;同样尴尬的还有在校园招聘的设计企业,有的在“假招人”,有的只是想招低廉的绘图员,在被问及薪酬待遇方面的问题时,只能含糊其词极力掩饰竞争力不足的薪酬体系。是企业不愿意改革薪酬体系吗?应该也不是,篮子里的菜就这么多,在不提高经营利润的前提下,改革不过是建“空中楼阁”,加重企业“内卷”,从企业人才规划战略上来看,利益分配大原则也一定是倾向于核心高中层,而非替代性强的干着最重最累活的底层。老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设计企业每年新人来来往往不断变换,熟悉的老面孔还是那么几个。

也许行业格局正在改变。随着电算软件、标准规范越来越完善,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每一个设计师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一环,分工明确、动作标准化,设计行业正从智力创意型向模块化、标准化转变。只要将需求转化为程序可识别的参数输入电脑,就能快速批量出产结果。即使这样,设计的成本却没有随之降低,出图工具的快捷性反而让设计师轻易地陷入了循环往复的改图工作中,加班熬夜成为常态,产值负数也是常态。由于项目资金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为首的上游产业链中,到下游的设计费已非常微末,款项还要根据项目的各个节点分段收取,回款周期长,利润几乎被企业的经营成本冲抵,更不用说分配到设计师手里。设计师的脑力体力付出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设计要想重新拿回话语权,终究是要从繁琐低端的施工图绘制工作中跳脱出来,投向高端的咨询设计服务。

关于行业设计费取费标准改革的呼吁已久,但始终没有落地。事实上,即使修改标准也未必能有所改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在供方饱和的基础上,只要有人愿意出低价,就一定有人愿意购买。设计费标准最终限制的只能是上限。

利润大幅下降、人才流失严重,导致质量事故频发。尽管如此,市场仍没有到达触底反弹的临界点。前几十年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滋生了很多沉疴旧疾,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要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但改革起来并非易事。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比如资质标准改革,施工图取消前置审查,完善注册工程师考试考核执业监督机制,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保险制度,倡导企业数字化转型等等,但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并还未走出摸索试点阶段。同互联网行业轻资产的特点不同,建筑业(此处主要指产业链上游的建设、施工单位)重资产的特性决定了从设计向上改革的局限性。传统的行业模式与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滞后于行业实际发展需求。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前沿发展模式的推进,对大多数设计企业来说,既想进来,又不知从何下手。一方面由于自身轻资产的特性决定了其话语权不足,向上管理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复合型人才,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原专业领域可以胜任,但不具备跨界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从而无法支撑起综合统筹全面协调的角色。尽管目前的改革无法挣脱本身的局限性,但设计行业仍在以各种方式努力生存维继。虽然行业环境不好,也时不时抱怨,但仍主要从自身寻找问题,对内优化管理降本增效,对外积极转型谋求发展,在有限的利润空间里挖掘利润,不惜进入“内卷”,在设计企业身上似乎能看到“刀刃向内”的悲壮和无力感。

在这种即将触底又被捞起或自救的循环中,设计行业始终无法真正触底并将深层问题暴露出来,旧的模式得不到根本性打破,用新的手段谋求利润点短暂地掩盖了矛盾核心,给人以一种积极向好的假象。

笔者并非想传递对设计行业的悲观态度,而是希望整个建筑行业敢于正视核心问题,以“向死而生”的勇气自上而下地改革;希望设计企业团结一致,共同抵制低价恶性竞争,营造持久健康的竞争环境;希望高校及时研判行业承载力及发展需求,重新规划人才招培计划和方式;也希望每一个设计人,或正在走入设计行业的人,明确行业所处时代环境,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或继续学习修炼内功,或转型谋求新的发展。

2022-07-18 陈雯 ——浅议勘察设计行业当下发展困境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7607.html 1 3 人才供求错位 利润空间压缩 行业改革局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