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儿童时期,每个人都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憧憬着未来成为有志青年,把脑海中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李媛觉得,她就是那样幸运的人,从事的工作是自己热爱的,而不是生存技能。
小时候,李媛特别喜欢画画,经常坐在院子里画院子里的梧桐树和爸爸养的花。上中学时,美术老师想让她专门学美术,但遭到父亲反对。高考时,她听别人说建筑学需要加试美术,而画画可以从一门爱好变成职业,于是她非常坚定地报考了建筑学。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从业17年来,李媛一直坚守在建筑设计行业里。对于建筑由衷的喜欢和热爱,是她在职业道路上的内驱力。正如她所说:“热爱成为我职业的力量源泉。”
潜心专研,提升设计高效管理
李媛长期深耕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擅长公共建筑的设计,近几年她主持了一些EPC项目和PPP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管控,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到实施中的关键创新和难点,以及管理各专业团队等方面,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高效的设计和管理服务。
PPP项目包括“投、融、建、管、退”各个阶段,建设只是其中一块,在管理上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李媛说,看似很细微的地方,都会影响到设计,项目需要多专业的协调和推动。“我们从规划开始,就需要跨行业的沟通,要落实设计任务书,因为PPP项目往往没有很明确的目标。”许多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设计团队要与融资团队和运营团队沟通,把项目设计、运营一步步推进和落位。
相比于PPP的流程复杂,EPC项目对于设计师来说,是把设计与施工合同综合在一起。但是许多人接到EPC项目时,并不清楚EPC对设计管理的要求。
EPC项目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仅仅是设计板块,还有商务板块,需要提前分析施工界面节点、成本控制,进度计划等。超前策划就是综合各个板块的因素一起考虑。
李媛解释说,EPC项目之所以能节约工期,用的不是传统的手法。EPC模式是将各专业穿插有效组织在一起,管理者要对整个体系有所了解,将施工节点、付款节点和设计节点想办法配套起来,这样才称得上设计高效管理。
在建筑系统内所要求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这些资源在设计院本身就有强大的支撑,新入职的设计人员只要“嘴勤、腿勤”,很快就能上手。但EPC项目对建筑师、建筑管理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许多情况下,EPC项目图纸并不那么完善,需要建筑师不断学习系统之外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摸索、归纳、总结出门道。
在做EPC项目时,李媛无一例外都仔细阅读了项目的商务合同。“差不多有七八十页。”李媛说,“不能光看设计的部分,要看整体项目进度,这样才知道管理节点在哪里、每一条怎么落位到设计上和每个专业里、什么时间出什么图、怎样将项目更快地推进。”
所谓精细化设计,要求设计管理者有极高的项目预判能力,各方面因素要早点介入,这样后期会节省很多精力。李媛说,这对方案设计师提出挑战。不仅仅设计的造型好,还要体现出对各个专业的理解,各个专业达到什么目标都要协调好,这些在方案阶段都要考虑清楚。
李媛坦言:“接手第一个项目,肯定是一头雾水,会遇到许多问题。到下一个项目,有了之前的经验,有些问题可能在做方案时可以提前预判,有些问题在项目运行过程才暴露出来。作为建筑师必须去学、去了解这些合同,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更好的方法。设计管理经验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
有效沟通,提升业主的服务体验
对于建筑师这个职业,强大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和业主沟通。李媛说:“一开始肯定是方案设计师冲在前面,把方案往下推,然后才有各个专业跟进。”
有效沟通才会让业主满意度提高,李媛深以为然。沟通中,业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李媛把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并且明确告诉业主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以及背后的原理。
“业主的专业背景各有不同,如果提的问题不合理,作为建筑师也一定要理解业主,并且要以业主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李媛举例说,比如沟通的表达手法要用“白话文”,不能“文言文”,即尽量以图示方式而不是学术研究层面的探讨为主,尽量多用三维动态展示,让业主对项目概况有个大致了解。“有些业主虽不是建筑专业出身但非常聪明,我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且把原理告诉业主,他们自己会判断,随着交流的深入,双方逐渐建立了信任。如果双方后续有合作项目,这就是有效沟通的结果。反之,就是丧失信任。”
除了业主,在EPC设计管理方面,建筑师也要和施工、商务、采购进行沟通。李媛补充说,“尤其是现在采购的进度必须纳入到设计管理,我们要对他们有一定的管控。”
设计价值与社会效益正相关
“做好规划设计最大的价值是能把社会效益发挥到最高。不论是政府主导的还是企业投资的项目,核心还是为人服务,使用者为本,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好的项目,最终也是获得赞誉最多的。”李媛说。
城市更新是近几年城市建设领域的重点方向,李媛带领设计团队研究相关政策,参与第二届“上海市旧住房更新改造设计评选活动”。上海现存的许多老旧社区,往往在建筑本体、设施设备、交通、环境、管控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中行大楼和虹口大楼也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公园和建筑的边界被围墙封闭,居民不能方便享受公园资源;社区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配套和公共活动场地;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脏乱差,走廊、楼梯被占用严重,公共厨房和卫生间数量不够;外墙上管线、空调、雨棚无序杂乱,影响建筑立面美观。针对这些问题,李媛提出了尊重历史、完善功能、空间再生、环境提升的改造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现场走访和深度调研,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与优秀案例,结合居民生活感受和需求将现状存在的“痛点”按照紧迫性与重要性分级,以不同优先层级和预算保障解决问题。用现代设计手法再造重塑历史街区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生活,“活化”历史建筑,将历史建筑打造为展现上海海派城市魅力的门户。最终,李媛团队的参评作品《虹口区中行大楼、四行大楼优秀历史建筑修缮项目设计》获得优胜奖。
守住初心,收获耕耘
相比之前二十年,设计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李媛判断,今后市场中,设计高效管理会成为是设计核心竞争力。规划建筑设计中精细化设计会是发展变革的主要方向,精细化包含的方面比较多,比如设计过程中超前策划、设计创新和产品创新相结合、限额设计的精细化管理、施工过程的设计管理等。这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同时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也很高。
作为资深的方案设计师,李媛寄语现在步入设计行业的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守住初心。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师的成长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建筑各个专业必须通过时间、项目积累,从初出校门到熟练上手,大致都需要5~6年项目沉淀期。
设计管理各个方面都要沟通,对于设计高效管理,现在建筑设计越来越考验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建筑系统内的专业知识。所以,步入设计行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许多设计之外的知识积累需要自己往前跨。
李媛由衷地说,对年轻人来说,学校只是打开建筑的大门,一扇走向设计世界的大门,在工作中要不断地从技术、材料、构造、空间、经济甚至财务等多维度的学习和提升,需要一直保持热情,项目完成的欢呼雀跃是坚守后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