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青春似火的年纪,他选择了参军,成为一名祖国边境守卫战士。2年的特种兵生涯,让他读懂了“军人”的内涵,读懂了边境守卫战士的本色和责任。2年后,他退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家乡建设者。5年过去了,当年的他在军营练就的钢筋铁骨和过硬素质,如今扎根工地一线,完成了军人到工程人的完美蜕变,用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和责任。他就是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成都温江项目技术员胡雨坤。
胡雨坤从小心里一直都有个当兵梦。大一的时候,就曾想休学去当兵。父母担忧地说:“当兵两年,太影响工作和学习了。”无奈之下,2017年胡雨坤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报名参军。征兵的那天,他告诉自己:“如果现在不去,以后没有机会进军营了。”经过体检和政审后,23岁的胡雨坤如愿以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胡雨坤的军旅记忆,是从一个夏天的夜晚开始的。2018年9月,胡雨坤踏上了去部队报到的旅程。动车一路飞驰,带他来到了特种兵的摇篮,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对于今后的军旅生涯他是憧憬又夹杂着一丝忐忑。
他没有想到在他短暂的军旅生涯中,在这和平年间会经历一场中印之间的冲突。在中印边境海拔5000米以上,基本均属于不宜人类居住的高海拔地区,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冬天由于温度太低,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里守护边境,战士们军大衣都会凝结成厚厚的一层霜。头发、胡须也都是一层霜,活脱脱的像一群可爱的刺猬……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哪怕生命也将逝去,赤血丹心仍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已是军人,燃烧也是军魂……”面对严酷的环境,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在祖国绵长的中印边境线上,紧握钢枪卫家国。
“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自2020年5月起,中印边境冲突时,胡雨坤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那场战斗后,‘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被我们每一名官兵自发写在了头盔里、衣服上,他们把青春压进了枪膛里。”胡雨坤因此授予个人嘉奖及优秀义务兵称号。2020年11月,胡雨坤光荣退伍,但他一直秉持着若有战召必回的信念,立下对党忠诚立场坚定,退伍不褪色,岗位立新功的誓言。
2年的军旅生涯给了他一颗坚定的心。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军魂;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军心;岗位在变,不变的是本色。退伍后的第一站,他回到四川成都自己的家乡,投身到家乡建设浪潮中,在劳务施工方担任了一名施工员。
胡雨坤的家在成都市温江区,距离中交二航局成都温江项目承建的农科城快线桥只有2公里。2021年9月,他加入到成都温江项目团队,投入到农科城跨线桥的建设中。
农科城跨线桥是一个民生工程。该桥跨越成名高速,串联四川农业大学片区与温江老城区,连接温江南北。跨线桥建成后,将提升温江“南城北林”跨线交通通行能力,连接温江南北两座城,促进与温江城市协同发展。
2021年11月6日,农科城跨线桥北侧小箱梁和钢箱梁吊装完成。
2021年11月14日,农科城跨线桥箱梁吊装全部完成。
……
翻开胡雨坤的施工日志,清清楚楚记录着每一跨梁吊装完成的日子,跨线桥箱梁全线合龙,这是胡雨坤和项目团队最开心的日子。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也经常看到我的亲戚朋友来工地附近转转,询问我跨线桥什么时候建好。”看到亲朋好友的期待,胡雨坤和项目团队更坚定了干好这项民生、民心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农科城跨线桥全长657.484米,共分9跨,其中小箱梁有8跨30榀,其中35米长的有25榀。钢箱梁为1跨62米,分3个节段吊装。作为成都温江目前跨径最大的钢箱梁结构,技术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质量标准高。加上成都的疫情,对施工带来挑战。
“项目建设中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我们先上!”面对困难和挑战,作为退伍军人和青年突击队队员,胡雨坤总是冲在最前面。
因为运梁车属于大型运输车,白天限制在高速路上通行。午夜中,当人们进入梦想的时候,为了确保30多米长的运梁车一路顺畅,胡雨坤成了“午夜运梁人”,行驶在运梁车的前面,随着关注道路路况,护送每一榀梁天亮前安全达到吊装现场。
正式吊装开始后,胡雨坤开启了像陀螺一样的工作状态,每天早早来到现场做好每个作业点的安全质量巡视检查,守护施工过程安全顺畅。施工过程中,他和大家一起克服了中间隔离带开挖后既有管线的不确定性和成温邛交通导改的外界不确定因素,实干加巧干,提前3天完成了农科城跨线桥箱梁吊装任务。“能在家门口参与这座桥的建设,我很自豪!”
如今,农科城跨线桥即将通车,胡雨坤也将转战到成都市彭州市濛阳新城新居六期工程建设中,为濛阳人民建安置房。胡雨坤说:“退伍不褪色,无论以前是什么身份,从一个大家庭到另一个大家庭,就要踏实工作,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做到不忘初心。”他在那份不变的信仰里,永葆军人的本质、本色和作风,焕发着退伍军人的“精气神”,继续为家乡建设诠释二航人的责任和担当。 (方国俊 胡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