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BIM技术在京滨城际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工程接口集成化场景应用带来的好处,中国铁建电气化局第三分公司通信专业经理袁建英等人赞不绝口,“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围绕“看不见”的“接口”,开展攻关,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四电”系统集成施工最恼火的难题。
袁建英所说的难题,是指电气化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工程(以下简称“四电”)与土建、铺架和车站房建等专业接口,以及“四电”工程房建专业施工中,给通信、信号、电力、牵引变电和接触网等专业预留的接口(以下简称“接口”)。以1座站房、1座信号楼及值班室、1座宿舍区及警务室、1.444公里长的路基和2站台4条线路的京滨城际铁路宝坻南站为例,仅土建、铺轨和车站站房预留的接口,就有10大类、230多个点,涉及信号楼及室内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安装及布线,站场和区间信号设备安装、电缆线路敷设,通信光缆敷设及视频设备安装,站场电力箱变、灯塔安装及站区电缆敷设,接触网支柱组立及装配、附加线架设,房建工程等预留的各种接口在内,多达上千处。
过去,所有接口预留,都是按照设计平面图预留的。“四电”专业施工时,其“接口”与实际需求距离远近不一、长短不一、大小不一,CPIII桩与接触网下锚装置、电缆槽与接触网基础和过轨管埋设深度与排水沟平面相冲突等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的窝工、返工和无法实现一次性成优带来了无形的困难。
还有大部分接口普遍位于隐秘部位,加上无碍“大局”,也就没有引起大家重视。
2020年8月,京滨城际铁路“四电”项目上场后,“杨桂林创新工作室”把攻克“接口”难题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在接触网、电力、变电、通信、信号、房建(含附属工程)等6大板块分别设立了BIM工作室,指定范围、明确目标,限定时间、开展攻关。同时,该工作室的攻关小组人员加强与京滨城际铁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和相关项目部之间的联系,在得到各方大力支持的前提下,立即在宝坻南站进行站区接口集成化设计试点。
为了准确无误地把全部接口工程和与接口相关的工程,采用相同比例绘制到一张图纸上,提高接口工程设计图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攻关小组成员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和节假日,他们白天深入现场逐一调研,晚上挑灯夜战,对站前和站后上千处接口点位,依托BIM技术实行无缝衔接……确保涉及接口工程实施前,做到精心筹备、精细推敲、精密建模。
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信号电缆与10千伏贯通电力电缆敷设时,两者之间应设实体隔断。在没有明确实体隔断类型要求依据的情况下,他们主动邀请参建单位一起前往路局站段交流,并到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等运营线路现场观摩。为了满足京津冀铁路公司接口一体化施工要求,根据I型井、II型井、强电井和弱电井等不同电缆井类型,运用BIM技术绘制相应的隔离槽,再报由设计院确认优化,确保标准化、一体化施工建立在科学依据基础之上。
BIM小组完成技术交底后,杨桂林和贾亮又率领该创新工作室小组成员,深入到6个对应专业施工团队,按照站场接口集成设计要求,加强对现场施工指导。原来经常出现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京滨城际铁路一期工程涉及的“四电”接口工程也随之全部一次性完工,接口工程优良率达到100%。“四电”专业接口施工一次成优的梦想,也随之变成了现实。
2022年初,京滨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发给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的贺信中指出,在宝坻南站(原宝坻周良站)站区接口集成化深化设计工作中,“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项目BIM团队力量和智慧,及时完成接口集成深化设计工作并形成了BIM成果,为京滨城际铁路宝坻南站站区接口方案优化及工程实施创优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国铁集团、京津冀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高度认可。这一经验正在京津冀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范围内其他项目进行推广。在天津建筑业协会最近举办的BIM技术应用大赛中,这项成果又一举摘取了一类成果奖。
(通讯员 郑传海 李强 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