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由中建一局承建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迈入提速建设新阶段。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北岸,总投资10.6亿元。建筑类别为特大型博物馆,建设内容包括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址厅、甲骨文厅及考古实验室等。该项目建成后,将全方位展示大量殷墟珍贵文物,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三千年前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将成为国际先进的文物展示中心及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平台、文化产业创新平台和智慧化博物馆平台。
破土而出 钟鼎传世
该项目与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设计团队以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对青铜方鼎元素的抽象、演变,以整体大气、简练有力的四方之形为博物馆建筑载体,展示殷墟“四方之极”,各个方向看博物馆都是庄严周正的造型,与古朴、宁静的遗址融为一体。此外建筑的外围还设计了大型草坡结构致敬考古场景,从远处看博物馆似破土而出的宝鼎,整体呈现静谧地守望着遗址的姿态,回应场地厚重的历史和周边密集的遗址区,与周围大地浑然一体。
项目总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其中面积2.2万平方米的草坡结构围绕主体形成“破土而出,钟鼎传世”的设计效果。为做好草坡结构施工,项目采用BIM技术提前模拟施工,通过对比选用加筋土复合结构,草坡回填土施工完成后,在其表面浇筑网格梁,增加草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主馆高22米,宽146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鼎’,为确保底部基础稳定,项目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项目位于遗址核心保护区内,下挖0.3米均需要考古,施工现场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考古坑,最深处达12米,为此项目经过多次实验,将考古坑回填料优化为更高强度的2:8水泥土,确保地基安全。同时为使这尊大‘鼎’更稳固,根据地勘报告,设计采用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地下打了676根灌注桩,最深达33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确保抗震设防烈度8级,给博物馆设了676个‘安全卫士’。”项目总工王丙合介绍到。
匠心建造 迎接大批文物“安家”
博物馆建成后将迎接大量殷墟珍贵文物“安家”,对温度、湿度、光照、烟尘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为打造好文物“起居室”,博物馆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机房内设计3台水冷螺杆机组,空调主机采用环保冷媒。另外设置7台制冷量为130千瓦的风冷热泵机组作为恒温恒湿空调的备用冷热源,以保持馆内恒温恒湿的良好的环境。
为保证博物馆的公共安全,项目采用安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多项智能系统组合,为博物馆设置了一层密不透风的“保护网”。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消防安全控制室、计算机网络机房,遍布每个角落的630余台摄像头,实现了对博物馆的无死角拍摄。
精雕细琢 披上庄重“青铜外衣”
为还原殷商时期甲骨文文化及青铜器鼎盛时期的繁荣,项目外墙及屋面主要选用富有殷墟特色的青铜饰面幕墙,颜色以青铜色为主基调,辅以土色丰富建筑色彩,为这座大“鼎”建筑披上了一层华美肃穆的“青铜外衣”。
幕墙选用了具有质轻、隔热、阻燃耐腐、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的锻造浮雕饰面铜板、蚀刻蜂窝青铜板等新型材料,其纹理和雕版图案均由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上的纹理演变而来,让“青铜外衣”更加庄重古朴。同时为增加幕墙耐久性及使用寿命,幕墙采用开缝式框架幕墙工艺,内侧增设1.5毫米厚防水镀铝锌钢板,进一步增加防水效果和幕墙的安全。
“为精心雕琢好这座世界级‘百年建筑’,项目团队在施工中结合精益建造,不断优化施工方案,自进场以来克服了罕见暴雨灾害、反复疫情、物资短缺等诸多困难,从今年2月开启施工‘加速度’,历经180余天,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任务,下一步将继续高效完成各项施工内容,匠心打造国际文化地标精品工程。”中建一局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据悉,殷墟遗址博物馆预计在2023年年底开馆,届时将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对殷墟妇好墓等完整墓葬、出土甲骨文及青铜器等进行全信息展示,并采用世界最前沿技术手段开展考古、保护、展示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打造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