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了172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十年来,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6.66万亿元,是之前十年的5倍……9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字。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与相关司局负责人出席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情况。
李国英介绍,十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成功战胜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严重洪涝灾害,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去年以来,全国有8135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12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减淹城镇3055个(次),减淹耕地3948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164万人;有力抗击珠江流域等多区域严重干旱,保障了大旱之年基本供水无虞。今年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保障了1385万群众饮水安全和2856万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全面解决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年来共解决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7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2021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和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引江补汉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正在加快构建,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亿立方米。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一大批断流多年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不断深化,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机制不断健全,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水利科技“领跑”领域不断扩大。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今年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的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在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吸纳就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开工项目为历史同期最多。今年以来,全国水利项目新开工1.9万个,创历史纪录。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这些项目都是论证已久、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
二是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多向发力,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8月,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9776亿元,同比增长50.9%。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突破了7000亿,达到7036亿元,同比增长63.9%。
三是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产业链长、吸纳就业多的优势,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8月,水利项目施工累计吸纳劳动力19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3万人。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