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9月1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第十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暨‘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高端论坛”在上海召开。30多位国内外院士,80多位行业大师、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参与方式,围绕大会主题“推动创新发展,铸就高品质工程”分享报告。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协会领导及专家参加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主持。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于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推动着桥隧工程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迎来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今年恰逢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举办十周年,大会全面聚焦十年来我国以桥隧工程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经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大会主席卢春房在致辞中表示,十年来,国际桥隧大会始终紧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诸多富有技术挑战性的重大工程,通过大会平台得到交流与传播;数百位桥隧领域的杰出专家分享自己的专业理念,迸发出精彩的思想火花。“未来期待国际桥隧大会能够创造更多承载重大工程建设与技术研发的合作机会,以建筑工业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工程为目标,谱写下一个十年辉煌新篇章。”
作为国际桥隧大会的主办地——上海的桥隧总量已超过14500多个,凝聚了历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在开幕式上介绍,随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对上海的桥隧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韧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推进“双碳”方案的落实,提升绿色建造和运维的质量,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示范与推广。
本届大会共设置了2个主论坛,多位院士专家围绕工程科技领域重大方向性、前沿性问题开展研讨交流。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分享了双碳目标下的城市建设途经;郑皆连院士、邓文中院士分别介绍了超大跨拱桥及关键创新、重庆两江大桥的美观设计;孙钧院士分析了国内外近年来隧道工程技术发展中的若干热点问题;钮新强院士探讨了国家水网与大型引水隧洞工程关键技术;聂建国院士介绍了工程实践的歧视与创新等。
大会还设置了7大主题论坛,分别是重大桥隧工程建设论坛、“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论坛、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运维论坛,隧道(洞)与地下工程建设运维论坛、青年论坛、海底隧道安全性与灾害控制论坛、重大工程装备与新材料新技术论坛。多位国内外院士与行业专家在演讲中聚焦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深中通道、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天山胜利隧道、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中老铁路等重大工程,从战略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角度探讨工程科技发展。
大会同期推出重大桥隧工程十周年科技成果展和技术创新展,汇集了近十年建成或在建的桥梁、隧道、引水隧洞、跨海集群等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运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集中展示了由院士、专家学者团队历经多年研发的60余项科技攻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