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这十年,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

新时代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出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宣传部9月14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举措和成效有关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这十年,成就非凡!”

姜万荣介绍,十年来,建筑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达到8万亿元、占GDP的7%;吸纳就业超过5000万人。同时,深化建筑业“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造”展示了强大综合国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补充介绍,建筑业这十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从3.69万亿元增加到8.0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5%以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282.9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000多万人。

建筑业这十年,发展效益大幅提升。工程设计、建造水平、工程质量安全形势、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劳动者技能都在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个人47.3万元,比2012年提高近六成。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2021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的24.5%。

建筑业这十年,建筑业有力支撑了基本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显著改变了城乡面貌,便利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到2021年底,线路总长度达到8571公里,是2012年的4倍多,年客运量达到了236亿人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像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一批代表性工程,是建筑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中国建造”的最佳名片。

建筑业这十年,“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工程承包遍布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7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企业数量和业务占比从2014年开始连续蝉联全球第一。

“中国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李如生说,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既是对建筑业的肯定,更包含着对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中国建造”品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此外,“中国建造”也正加紧贴上绿色标签。李如生从绿色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推进、用能结构调整以及绿色标准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举措与成效。

一是通过绿色建筑让建筑产业变大。目前,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了84%,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到了2.5万个。目前,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了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建筑产业链拉长变宽。

二是通过建筑节能让居民的生活变好。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使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从2012年的50%提高到75%。到2021年底,城镇节能建筑达到了277亿平方米。从监测的结果看,经过节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内温度能提升3~5度,夏季能够降低2~3度,提升了居民居住的舒适度。

三是通过用能结构调整让居民环境变绿。截至到2021年末,我国建筑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到50.66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82万兆瓦,浅层地热能应用建筑面积约4.67亿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6%,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四是通过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让产业竞争力变强。我们先后颁布实施《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绿色产品评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一系列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标准规范,提升了建筑产业竞争力,为中国建造“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李如生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推广力度,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让“中国建造”贴上绿色标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姜万荣介绍,我们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百姓安居托底。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政府必须“补好位”。姜万荣强调,要健全“两个体系”,一个是住房市场体系,另一个是住房保障体系。其中,保障体系更多的是政府发挥补位作用。在这十年中,通过在以下五方面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百姓安居托底。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在充分调研论证、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报经国务院同意,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就是住房保障体系里面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金融、财税、土地等配套政策,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能够真正受益。

二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让群众出棚进楼。2013年,棚户区改造进入了“快车道”,国家连续三年每年出台一个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性文件,对改造数量、配套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各部委密切配合,密集出台了金融支持、税费减免、资金补助、土地供应、专项债券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这十年来,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4300多万套,帮助了上亿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实现了安居乐居。

三是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助圆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梦”。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大约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将建设筹集65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四是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为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十年来,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加强,实物供给数量显著增加,货币补贴制度不断完善。到2021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通过公租房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解决了大量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1176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508万60岁以上老年人、71万残疾人、44万青年教师、26万优抚对象、23万环卫工人和公交司机等。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帮助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购买共有产权住房。2014年4月,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启动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2017年9月,深化试点。到2021年底,北京市已累计筹集共有产权住房约8.3万套,上海市已经签约13.6万户。共有产权住房帮助居民以较低门槛拥有了产权住房,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姜万荣指出,住房保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着力增强保障性住房供应,以住房保障工作新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12月,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这次会议对于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国城市发展由此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姜万荣介绍,我们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十年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98.0%,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主任李晓龙补充介绍,这十年,是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的十年。我们持续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消除了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覆盖1.5亿户居民。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的十年。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统筹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老旧设施改造力度。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十年。我们推动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制度,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75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的试点。整治完成了60个重点城市排查出的1116个易涝积水区段,系统治理城市内涝。

这十年,也是我国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十年。我们建立健全城市体检评估制度,为精确查找和解决“城市病”的“病根”提供了有力支撑;包括推动城市CIM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李晓龙指出,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我们推动联合国设立了“世界城市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加强城市间交流与分享,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促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深入落实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全国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2万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的乡村建设正日新月异。对此,李晓龙具体介绍了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四大举措。

一是加大农房和村庄建设管理。开展设计下乡活动,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加强农村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指导各地统筹县、乡镇、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基本完成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近10亿立方米各类陈年垃圾得到妥善处置。

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四是乡村建设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乡村建设评价机制,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28个省份选择117个样本县开展评价,通过评价摸清了全国乡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和成效,查找了突出问题和短板,为科学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抓手。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提高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完善农房功能和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二是指导各地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高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四是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评价。五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乡村建设发展成果。

同时,在脱贫攻坚战役当中,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对此,李如生介绍了推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的实施途径。

一是精准识别。组织制定了适用性强的农村危房鉴定标准,明确了A、B、C、D四级农房判定标准。A级是安全的,B级是基本安全的,C级是局部危险的,D级是整体危险的,判定为C和D级的全部纳入危房改造。

二是压实责任。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攻坚重点,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逐村逐户进行安全评定,建立危房改造台账,统筹好项目、资金和人力。以农户自建为主,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实行销号制度,改造一户,销号一户。

三是专业帮扶。组织编制操作性强的改造、竣工验收等技术标准和导则,对施工及管理人员开展培训,组织力量对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对口技术援助和帮扶,提高危房改造的技术含量,切实提升房屋质量。

四是精心核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核验工作,充分发挥“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制度优势,组织各地依靠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情况逐户进行核验,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下转第2版)

2022-09-19 新时代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出炉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185.html 1 3 这十年,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