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主题之:韧性城市·更新保育

城市更新是韧性城市的切入口,更是韧性城市的主战场

□本报记者 吴真平

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新阶段的主题,城市开发建设既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又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实现功能置换。而城市的韧性体现在能够减缓或适应自然灾害和社会变革,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韧性城市·更新保育”分论坛举行了一整天的演讲活动。其中既有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更新政策的解读及未来展望,又有科研机构、开发商、设计公司带来精彩的案例,面对城市更新中的挑战,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经验。

当天上午的论坛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健主持,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上海市重大办常务副主任朱剑豪,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辰,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向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嘉善)总工程师沈磊,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马新华,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旭民作主题报告。

朱剑豪在《推动城市更新 践行绿色低碳——上海韧性城市建设探索》的报告中提到,韧性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城市更新是韧性城市的切入口,更是韧性城市的主战场。他回顾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施行以来的成就,上海聚焦新城环境品质提升,助力五个新城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围绕新城新基建,推动新城品质提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优化新城居住空间布局;注重产城融合,推动新城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发展。上海成立了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分类实施六大更新行动,包括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重塑、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商业商务区活力再造等类型。上海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合力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将“一江一河”滨水地区打造成为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级滨水区。朱剑豪还提到《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加强储备能力,正在探索建设燃气多能互补应用场景,探索搭建燃气数字孪生信息系统。在绿色低碳方面,上海正结合部市合作,推动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示范。

张辰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上海城投控股在城市焕新中的探索和实践。一直以来,上海城投控股扮演着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成片土地开发的先行者、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的深耕者三个角色。他以新江湾城、露香园、城投宽庭三个案例,展示上海城投控股在创新成片土地熟地开发模式、破解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难题、建设租购一体住房体系等方面的成就。

李向民在演讲中解读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编制思路与要点。他从社会需求、技术发展、标准编制方面分析该标准的编制背景。他认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秉承“因地制宜、追求实效、合理提升”的工作方针,该标准考虑了各种建筑类型,覆盖了绿色改造的各阶段、全专业,体现了上海特色,能较好地指导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实践。

沈磊的演讲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及“双碳”国家战略的体系研究和实施路径。他介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周年规划与实践。2019年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其中包含四大目标——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五大导向——生态绿色、双碳战略、一体化、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以及理想人居的九大系统。

马新华以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为例,介绍EPC模式下的设计控制和精细化营造。该项目是全国第一座采用主动式建筑声学系统Constellation电子可变混响系统的剧场,其PC一体板幕墙系统——隐间墙是国内首创,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结合雨水回用系统控制污染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

周旭民的演讲围绕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包含和利用展开。外滩“第二立面”是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注重区域内整体更新,区域内的保护建筑类别极为多样,建筑产权从属更为复杂,大众的社会需求更为综合,更新难度更高。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包括览海外滩医院、160街坊老市府大楼,计划启动的项目有外滩源二期、170B街坊等。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是上海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的“点睛之笔”,对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传承保护历史风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天下午的论坛分别由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邓刚,UA尤安设计资深合伙人、总建筑师潘允哲主持。

Aedas执行董事李巍带来《未来之城——将城市还予城市》的报告。他通过深圳市中心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之一中州湾未来之城项目,总结城市更新的经验。

上海地产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孙忆敏,介绍了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以及城市更新的进阶:从城市更新1.0——“大事件催生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城市更新2.0——“产业转型为先”,城市更新3.0——“产城融合为基,从CBD到CAZ”,到城市更新4.0——“生态提升为魂”。他以世博文化公园为例,显示上海正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生态文化名片的决心。

Gensler晋思建筑设计事所设计总监薛芸带来《“再循环”建筑——打造有记忆的个性城市空间》的报告。她介绍说,可持续韧性设计在Gensler的设计流程中至关重要,也是Gensler文化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她从体验、社区、可持续等维度,综合国际及国内实践经验,讲述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塑造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的个性城市空间。

UA尤安设计资深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陈磊围绕《非建筑师建筑》的题目,阐述了“低姿态”“轻介入”“微更新”的设计逻辑,将“设计与非设计”不露痕迹的融合,巧妙地着色于建筑,既保护城市历史文脉记忆,又使得场所空间焕发新的活力。最后他以“改造的结束是生活的开始”总结演讲。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林琼华带来《城市场所记忆的再生——历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她解释说,城市场所记忆的再生,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适应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她介绍了日清设计以点带面从建筑到规划层面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不断探索,并以虹口17街坊、汉阳钢铁厂、力波啤酒厂等改造项目说明“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稳定的人气,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外界的变化”。

华建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彧带来《山水人居——由中国传统界画窥探古代人居建筑的环境意识》的报告。界画,是中国画画科之一。一直以来,建筑形象都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构成要素,二者交相辉映、水乳交融。他以苏州古典园林以及明清故宫、皇陵等建筑为例,表达中国古代建筑与山水元素相结合的空间意识、审美意识、思想意识。他又提到“样式雷”家族和蒯富、蒯祥父子的样图和烫样等建筑展示手法,直接传承和影响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效果图和建筑模型。

OUR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蔡青带来《多维度视角下的历史地段更新探索》的报告。她比较了中国8个城市的城市更新政策,由此发现所有城市的更新办法都涵盖老旧小区,还包括老旧厂区、历史街区、城市旧区、老旧建筑更新等。她分析了城市更新的政策趋势,大体是从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转变为“留改拆”的有机更新;从应急型政策到有法规及政策指引的系统化更新;从随机的点状更新走入以城市统筹、区域协同的片区更新;从强调物质维度的更新到民生、产业、文化的多维度更新。她以几个案例说明,多维度历史地段更新策略是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融合策略,包括文化引领的策划、空间转译的设计、城市活力的运营。

2022-10-10 吴真平 □本报记者 吴真平 主题之:韧性城市·更新保育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493.html 1 3 城市更新是韧性城市的切入口,更是韧性城市的主战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