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互动视角下大都市郊区的乡建之路”分论坛聚焦当前乡居建设的设计实践,开展优秀案例交流分享,旨在探索本地乡居设计的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上海市规自局乡村处处长顾守柏、上海市住建委村镇建设处副处长丁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尚武等出席活动并致辞。
实施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要正确把握乡村空间稳定、地位凸显、功能复合“三个趋势”,促进优化新城、镇域、乡村“三个空间”,坚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三个价值”。曹嘉明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战场,又是长三角江南田园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还是承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城乡视角作为研讨视角非常有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乡建工作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引导下持续推进,对上海城乡工作乡建一体化带来了推动作用。
论坛对上海市乡居建设项目优秀设计实践案例进行颁奖,并邀请优秀案例设计师代表作主题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乡村振兴副主任方春辉,以“空中村落”——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案例带来分享。他从邻里守望的角度思考,认为村庄设计不应“画地为牢”,他通过布置丰富的竖向及水平交通系统,将平面化的农村原始形态垂直化,使得居民不用下楼便可在整个社区走亲访友。同时,利用资产数字化手段有效解决房屋分配等社会矛盾问题,并考虑到通过出租空置房间引入商业运营,从而盘活村庄资源,让村庄更具“烟火气”。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俞泳,通过案例分享他对乡居地域风貌特色在当代如何重现的思考。他认为,乡居风貌改造时应保持原有建筑体量关系,建筑体量是村民之间长期协商博弈获得的平衡状态,其不受村民个人美感影响,保留建筑体量关系就是对当地文化历史特色的尊重和延续;而建筑色彩、细节受村民个人审美影响较大,改造中应予以优化,使其整体统一协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一如,针对我国乡村建设需要,就建筑师在乡建中的角色、乡建引导模式等问题,选择德国、韩国等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如韩国“归农”理念,欧盟“LEADER”策略等。同时,他建议对我国城市建筑设计规范在乡居应用进行再评估。
交界机构创意总监、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副会长毛泽梅带来“艺术乡建-艺术点亮美丽乡村”主旨演讲,她通过在上海文旅地标艺术展的案例,分享公共艺术如何铸造乡村新景观、塑造乡村文化新品牌。她认为,在合理开发和适当再利用乡村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创新的空间元素,开发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乡村特色公共空间和功能,乡村迭代更新工作的有序开展将成为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实践方向。
张尚武分享了对上海乡村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他认为,乡村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价值,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要打破非城即乡的传统认识,从城乡关系、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等多重角度对乡村价值再认识,思考乡村多元复合功能和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