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水利等应运而生,建筑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建筑”概念理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数字创新,链接未来——建筑数字化”分论坛分享了建筑数字化在诸多领域的精彩案例,旨在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数字赋能及创新的前端,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上海市建筑科学院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赵荣欣,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汤舸,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凌宏伟,中设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李伯宇,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CEO韩力,上海宾孚数字科技集团首席顾问翟超,墙管家数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敏杰向参会代表分享了建筑数字化的精彩案例。
朱合华在《地下空间数字孪生》的报告中,介绍了数字地下空间发展与作用,以及上海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状况,进一步阐述了地下空间数字孪生的特征、结构和技术体系,提出了地下空间数字孪生技术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和方法及分级体系,并介绍了基础设施数字底座及iS3集成控制平台。朱合华表示,数字孪生可用“追求真实,追求卓越”来概括。他认为,数字孪生落地的关键是“数据+模型”,这是支撑数字化转型的综合技术体系。技术在发展、应用在深化、体系在演化,其应用推广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的长期过程。
赵荣欣带来《城市建设与运维的数智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通过上海建科数智工厂、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系统、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等案例,分享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运维领域的数智化转型与绿色低碳思考和实践。赵荣欣认为,数智化转型是管理、数据和算法三要素的结合。管理是从事运行的基本逻辑、意识和方法论;数据即是数据资产也是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算法则是实现数据价值的路径,三者的结合才能形成数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称为智能体。
汤舸分享了《新一代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数据解读城市里的年轻人》的报告。他从数据的视角,解读当下年轻人在居住需求方面这个敏感且深刻的主题。汤舸认为,应该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人在居住方面的需求到底有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去审视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离居住地点更近、更大、更便宜的房子。
凌宏伟在《路网交通设施数字底座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中,从数字技术、数据信息、数据集成和平台的综合分析四个方面对数字底座的内涵进行解读。他认为,不能将路网交通设施数字底座简单地理解为把纯粹的档案资料转成数字信息,而应当是在网络数字空间再造一个与现实物理路网基础设施相匹配的数字路网基础设施。路网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是提升城市能级、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基础,加快实现地区一个全生命周期、多网融合、数字底座的目标将有利于资源协调和数据共享,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李伯宇在《数字设计链接未来》的报告中,介绍了由中设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的马良CUBE软件在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实现建筑设计方案的创建、推敲和完成全过程的同时,语义数据可以无缝对接其他深化设计软件,真正实现了不同阶段设计成果的编辑复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韩力在会上分享了一造科技的“黑科技”。一造科技将元宇宙场景与多年自主研发的大尺度3D打印技术相融合,推出元宇宙时代虚实共生的智造平台——元宇宙3D打印机。元宇宙3D打印机以区块链数据存储及低碳智能建造为核心技术,全力辅助未来虚实融合场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