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坚持系统观念 把握建筑整体设计的合理性

——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院机电所长龚海宁

□陈 雯

龚海宁,男,国家注册公用设备(给排水)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毕业,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参加工作,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设计二院机电所长兼副主任工程师,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给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等多个专业学术团体和协会组织的理事、秘书长、常务委员等社会职务。工作以来,他主导或参与设计了北川地震援建项目、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法国馆、上海迪士尼乐园、浦东美术馆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给排水设计,获国家及上海市行业协会学会奖项二十余项;参与了《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建筑屋面雨水排水铸铁管、管件及附件》等多本规范规程、技术专著的编写,在建筑给水排水和水灭火系统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

以自身“小我”融入祖国“大我”

与时代发展偕行

龚海宁在同济大学里读的是市政工程专业,原本设想毕业后从事市政给排水设计,往“大市政”方向发展,然而当时心仪的市政设计院没有招人计划,最后,抱着对同济大学的深厚感情去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做了俗称“小市政”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不过,他并没有将同济设计集团当成自己的临时“栖息”之地,在这里他同样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2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恰逢国家新的发展浪潮,他决定扎下根来沉心工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发挥自身所长与时代同行,为这个时代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而同济设计品牌及开明包容的企业文化也给龚海宁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从北京奥运会乒乓球主场馆到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法国馆等划时代重大工程,从上海迪士尼到上海中心大厦等地标性重大工程,他用设计之“笔”在建筑“身体”中画下了一条条管道线路,攻克了一道道设计难题,从懵懂青涩的设计新人茁壮成为专业负责人乃至项目经理。

2008年,在参加工作的第5年,龚海宁首次作为专业负责人同时接手了两个重大项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法国国家馆。作为一个准新人工程师,他独自完成了这两个项目给排水专业从系统方案到机房详图的所有设计工作,设计成果得到了合作外方建筑事务所、世博单位和设计院领导的一致认可。世博项目结束后,西班牙国家馆的建筑事务所又主动邀请他们一起完成了张大千博物馆的设计,法国国家馆的建筑事务所也主动邀请他们一起完成了上海田林路200号创意园区的设计。

2009年,龚海宁参与了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成长转折点。该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建筑总高度632米,地上127层,地下5层,地上分为9个分区,每个分区之间都有2层设备避难层。他负责了地下第5层和地面所有16个设备避难层的给排水及消防设计、给排水主要管道井的设计和生活消防合用系统的水泵联动设计。从此前的100多米高层经验骤然跨越到600多米超高层设计,十分考验设计师的水平,“因为从未做过这么高的项目,院里也相当重视,专门把我们设计团队集中安排在同济大学综合楼里沉浸式做设计,所有专业之间的协调沟通都在这栋楼里,”他回忆道,“在和建筑、结构、暖通、强弱电专业不断协调的过程中,我对相关专业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立起了建筑设计各专业整体系统合理性的设计观念,为我后来担任设计院项目经理、机电项目经理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限于超高层核心筒面积、钢结构斜撑对机电布置的影响、市面上相关产品传统规格尺寸等因素,他也接受了很多“首次”挑战,解决了多个“首次”难题,并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总结形成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理论。“现在一般两三百米的超高层项目对我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随便丢给我们哪个项目组,我们都有信心把它做好。”他感慨道。

2012年,他又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上海迪士尼的前期投标工作,赴美国迪士尼公司总部考察,最终从5家国内实力强大的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并担任园区最重要的梦幻世界主题园区的设计。梦幻世界园区的主题是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拥有城堡、小飞侠、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维尼小熊等最能代表迪士尼的经典卡通元素,其中的迪士尼城堡是使用Revit软件进行的BIM正向设计,是国内最早采用BIM技术正向设计和出图的复杂单体给排水设计。在设计服务得到了迪士尼公司的认可后,同济设计集团又继续承担了后续迪士尼扩展的玩具总动员园区、疯狂动物城园区的设计任务。

经过多年的工作沉淀,龚海宁对项目经理制有着深刻的感触。他认为,对于国内的规划设计咨询单位,参照外资顾问单位的模式,设置项目经理协调设计院内部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工作,设置机电项目经理协调给排水、暖通、强电、弱电等各专业的工作,对于提升设计院的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而言,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式,当然这对企业规划设计咨询能力和人才储备有着较高的要求。

臻于至善,以系统观念把握整体设计

勇于创新,借项目难点开展课题研究

一个项目不同的人来做,会有什么样的区别?龚海宁形象地用车库停车体验举例:“有的消火栓布置得很不合理,倒车的时候总怕碰到它,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常把自己想象成使用者,考虑怎么样布置才能既满足消防灭火方便取用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避免对平时人员停车的影响。”从开始做基层设计到现在带领团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他一直关注使用者的感受,“设计不应只是仅仅满足于规范要求,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细节。”在建筑设计内部各专业的配合中,他一直强调要减少本位主义思想,多一些共情能力,要考虑相关专业的合理性,多从建筑系统整体的合理性出发考虑问题,单专业满分的建筑设计从整体而言不一定是最优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设计不易,突破传统转向创新更不易。“不同于建筑、结构专业的创新,机电想要在规范中密密麻麻的强制性条文限制里创新很难。”作为同济设计集团技术委员会的成员,龚海宁压力很大,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在他看来是无的放矢,难以着手。他认为,创新应结合项目难点开展,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知,他在同济设计集团第一届机电创新竞赛中就拿下了一等奖,依托的项目是云南昆明规划馆。云南处于地震带上,对建筑抗震要求很高,这个项目采用了近年来比较前沿的隔震技术措施,即通过隔震设计将地震运动输入的能量部分转移到隔震元件或减震构件上。然而,基于目前给排水专业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管线穿越隔震沟要做柔性连接这一要求却只是简单一笔带过,没有具体的技术措施,机电设计人员在遇到隔震建筑的设计时显得无所适从。为此,龚海宁也曾到当地考察既有隔震建筑,发现很多所谓的柔性连接竟只是简单地用橡胶软接头过渡,无法避免系统安全性、可维护性、地震发生时有效性的问题。在没有相关有价值的经验案例参考的背景下,他决定联系管道生产厂家参与进来自主创新,并申报了集团课题边研究边设计。在对项目给排水管道系统的受力及位移情况展开分析和研究后,他给出了不同种类给排水管道在隔震建筑设置柔性连接的具体技术措施和对应的计算公式,与合作单位一起完成了重力排水管道穿越隔震层的柔性节点设计,申请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昆明规划馆项目中。结合课题研究,他在《给水排水》杂质上发表了《隔震建筑中给排水管道穿越隔震层(沟)的技术措施探讨》的论文,并进一步研究了暖通、电气等机电管线在隔震建筑中的柔性连接技术措施,取得“从0到1”的原创性、开创性的成果,弥补了行业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之后,他受邀在2019年首届建筑机电专业高峰论坛上做了“隔震建筑机电设计探讨”的主题演讲,为同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站在行业高度

助推行业发展

在从事设计工作的同时,龚海宁关注给排水专业和建筑机电专业的技术前沿发展,参与多个专业学术团体和协会组织并担任理事、秘书长、委员等职务,受聘为核心期刊《给水排水》杂志的青年编委,以及上海市工程咨询行业专家。2018年,他入选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中国建筑给水排水百名未来之星名录”,2019年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工程与技术分会评选为“水业杰出青年”。通过这些社会工作,也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建筑屋面雨水排水铸铁管、管件及附件(GB/T37357-2019)》《雨、污水分层生物滴滤处理(MBTF)技术规程(CECS294:2011)》《〈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实施指南》《二次供水工程设计手册》等规范、规程、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提高自身设计水平的同时助推给排水专业向前进步。

同时,他还作为同济大学校外导师,积极参与本科生专业课程讲座、研究生专业实习培训,在这过程中,他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也让他对给排水专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谈及行业发展现状,龚海宁从专业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近年来设计热点。“当把雨水处理成中水的成本超过了自来水的成本,做海绵城市的动力是什么?”“综合管廊投入成本很高,若因资金不足不能让管廊闭环,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他认为,目前自上而下的、通过补贴鼓励推广的模式很难让这种低碳设计理念持续下去,应从源头政策上加以完善,把“你要做”变成“我想做”,才有可能将这种低碳理念贯彻实施到底。

寄语青年设计师:适应变化,厚积薄发

当代的青年设计师的工作状态和生存环境与龚海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很大差别。他表示,现在的青年设计师面对的工作节奏更快,需要处理的工程问题更为复杂,但同时获取信息的途径、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支持也更多。“这是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青年工程师需要适应这种转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充实自己。”作为上海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他从自身成长出发建议,当代青年设计师要沉下心来专注设计,厚积薄发,在工程经验和技术能力都有一定储备后,再结合实际工程需求,致力于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推动本专业的发展。

2022-10-10 陈雯 ——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院机电所长龚海宁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8506.html 1 3 坚持系统观念 把握建筑整体设计的合理性 /enpproperty-->